第八章 對山姆大叔的建言 本書謹告中國的最後寄語(1 / 3)

第八章 對山姆大叔的建言 本書謹告中國的最後寄語

冷戰後隨著作為對手的蘇聯的消亡,美國獲得了全球的領導地位,但20多年後的今天,美國獨霸世界的格局已開始發生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從外部講是全球各種力量的興起,包括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歐盟的誕生、俄羅斯重新步上大國之路等,也包括對美國構成非傳統安全的伊斯蘭極端宗教勢力和恐怖主義的抬頭。從內部講是美國過去十年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中消耗大量資源卻因未能建立起新秩序而不得脫身。2008年和2011年兩次發端於歐美的金融海嘯,暴露出美國和歐洲經濟和金融體係的缺陷和脆弱,美國經濟因此遭受重創至今無法恢複元氣。內外部因素的種種變化,使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在過去10年裏大打了折扣。

美國地位的這種變化是否就意味著美國衰落的必然生成,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還產生不了能與美國抗衡甚至取代美國領導地位的國家或勢力。美國最大優勢是它具有應對挑戰和危機的自我調節機製,在未來的全球治理格局中雖然不再享有冷戰結束時期的那種驕橫跋扈的獨霸地位,但仍是當今世界上具主導地位的大國。

如果說美國是全球最發達國家一極,那麼到了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發展中國家的另一極。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始於1978年,當時它的經濟規模隻有美國的二十分之一。然而,到21世紀初,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兩位數的持續高速增長之後,中國經濟規模已經達到美國的四分之一,而其全球影響力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個故事也不再簡單地隻是關乎中國,因為它的崛起已經開始改變整個世界。問題隻是,直到2008的金融危機後,西方才最終開始意識到中國崛起的影響力。

2008年,可以說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開始引領世界經濟新秩序的時代。之前,基本上一直還是美國決定全球化,但現在中國越來越多地承擔這一世界角色。最顯著的表現在貿易上,它進口大量的自然資源,出口數量龐大的製成品。2011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製成品的最大生產國,此前的110年都是美國保持著這一地位。1990年,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主要貿易夥伴是中國的,但到2010年,這個名單序列已經擴展到了全世界。設想一下,到2020年這個名單會有多長?

中國正迅速成為一個金融強國。2009年和2010年,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貸款比世界銀行還多。與此同時,從2008年底開始,中國把此前僅在中國流通的人民幣用於貿易結算。這是人民幣取代美元成為世界主要貨幣的第一步,雖然這一路程還很漫長。

全球經濟的重心正在無情地從發達世界向發展中世界轉移,中國是其中一個最最舉足輕重的角色。其結果是,發達世界的影響力迅速衰落,以及所有主要全球性機構的重組,最明顯的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

盡管存在著不確定性和風險,但總體而言,中國崛起是一個仍在進行而不是已經完成的的大事件。根據各類預測,在未來12至15年內外中國有可能在總量上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我們在本書的情景實證預測也證明了這一未來必定要到來的趨勢。如果把中國崛起視為一個可持續的現代化進程,那麼中國對現存全球治理格局產生的影響就不是局部的、一次性的,而是全麵的、結構性的。也就是說,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裏,冷戰後形成的美國獨霸的全球經濟、政治和軍事的均衡,將逐步演變為一個具有中國因素的“新均衡”。為此,美國對自己實力下降、地位動搖的焦慮明顯上升,在對外關係中特別是對崛起中的中國包容度的下降就不難理解了。自從冷戰結束後的20年來,中美兩國各個層次的外交往來似乎從沒有像今天那樣“缺乏感覺”。從軍事上來看,兩國彼此的感覺就更具衝突性。五角大樓和美國軍方已越來越把中國視為和當年蘇聯一樣的對手。而在中國,各大門戶網站中的“軍迷論壇”則充斥著肆無忌憚的反美情緒。中美兩國軍方都從來沒有像今天那樣彌漫著“好戰”的聲音。

我們如果把這些因素加總起來再來看美國官方新出台的“重返亞洲”的新軍事戰略,恐怕就沒有人會對中美關係的未來表示樂觀。我們不認為現時中美就要在軍事上大動幹戈,但隨著時間和時事變遷的不斷累積,中美雙方對抗的心態正逐步變成未來可能真的軍事上的對抗。說中美不會再現時就要在軍事上大動幹戈,是因為:

第一,居於大國統治地位的美國和崛起中的大國中國之間現如今都受到自身地緣政治因素的嚴重製約,誰都不敢隨心所欲。美國在全球有太多懸而未決煩心的事,在過去長達十年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之後,美國麵臨著更棘手的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中東之亂、恐怖主義等問題;而中國則有台灣問題、釣魚島、東海、南海、藏南領土等各類主權之爭。在這種情況下,兩個國家必然要奉行現實主義,同時要自我控製。

第二,中美兩國都受到本國因素製約:美國經濟危機、失業率高企、人心煩燥、心理失衡等;而中國則有未富先衰的人口老化、改革成本上升、經濟新增長點匱乏、貧富不均、貪汙腐敗成風等問題,中美兩國都麵臨了國內亟待解決的政治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兩國都需要控製局麵。

第三,中美雙方行事時都有一個兩國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誰都離不開誰的重要考量,但同時美國又把中國看成是對手甚至是假想敵,不再是以往那種一般的雙邊關係。從這一重要層麵出發,中美需要從全球角度來處理兩大關係,兩國會像以前那樣繼續保持地緣戰略上的合作和競爭。

但中美問題的本質是,美國從自身全球戰略思考,它是絕不允許任何國家挑戰它的霸權地位的,其“重返亞洲”的新軍事戰略是這一考量的直接邏輯結果。為了實現其新戰略,美國主要通過三大抓手:第一,加大了針對中國的亞太地區的軍力投入和布局,軍事防範強勢逼人。第二,在亞洲加強軍事同盟戰線,特別是在東北亞強化與日韓軍事結盟,在南邊則加強與澳大利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軍事結盟。第三,挑唆一些與中國有領海爭議國家出頭和中國鬧事,加劇中國周邊局勢的不穩定。這也是中國近年來在南海麵臨越來越複雜境地的一個重要原因。第四,在亞太調整和深化建設針對中國的海外軍事基地,美國正在一步步勒緊對中國圍堵和遏製的包圍圈。其中,美國最新正在染指的幾個軍事基地都在局勢敏感的中國南海水域周邊,它們是越南的金蘭灣,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和泰國的吳家堡軍事基地。

對中國來講,中國無意與美國相爭,美國依然是中國能否和平崛起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外部主要決定性因素,決定中國崛起的成本和代價,所以尋求相互合作依然是中國的上策。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咄咄逼人的“重返亞洲”的新軍事戰略及其在中國周邊步步緊逼的戰略軍事布局,應當引起中國的極大關注,在尋求和美國相互合作,避免誤判,避免衝突的同時,中國必須做好和美國做軍事鬥爭,甚至在太平洋開戰的第二手準備,雖然軍事抗爭是下下策。然而往好的方麵考慮常常隻是人們善意和良好的願景,時局卻總是那麼撲朔迷離,那麼不可預測的,正是因為不可預測,中國就必須要同時立足未來和美國在太平洋進行一場戰爭較量的預案,盡管未來的這場中美戰爭注定是非對稱的。

1、中國必須時不我予地改變“韜光養晦”、“不結盟”、“不在海外建立軍事基地”等係列政策。時代不同了,時局改變了,中國的政策也必須與時俱進,更何況美國的“重返亞洲”的新軍事戰略已經將中國逼向沒有退路的南牆。中國崛起是理性的和平崛起,但理性的和平崛起是以主權和國家尊嚴不受任何幹預,國家核心利益紅線不受踩踏為前提的。

2、中國應在全球範圍內時不我予地建立起以中俄為首的廣泛的準軍事同盟關係,以備戰時不虞之需。要跳出過往傳統且落伍的思維方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國家和力量,甚至團結一向以來和中國關係不是很好的國家,爭取包括歐洲、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周邊等國家的中立立場。特別是要以其人之身還之其人之道,在美國後院拉美打入圍堵和遏製美國的樁子以堅決回應美國“重返亞洲”攪局中國周邊時局的做法,要和反美情緒高漲的拉美國家一道建立起廣泛的反美聯盟。中國甚至不應排斥在拉美——美國這個後院建立軍事基地的可能性。這樣做的目的,要讓美國也深切感到中國的存在甚至軍事存在,更讓美國芒刺在背。未來中國可以打的牌很多,特別要用好“經濟”這張王牌。鑒於中國在全球和區域經貿的舉足輕重,特別在世界經濟危機的當下很多國家都在經濟上有求於中國,與中國的經貿依賴度不斷加強,中國理應打好經貿這張王牌,以此建立與世界和區域良好關係,柔性化解美國針對中國的種種圍堵和遏製的努力。

3、中國要進行一場革命性軍事變革和創新。要集合中國國家力量,官產學結合,時不我予地進行一場趕超美國的武器創新研發。中國不需要和美國進行勞民傷財的軍備競賽,但在未來中美非對稱戰爭中,中國隻需要類似殲-20五代戰機、d-21彈道導彈等的大殺器不斷麵世,要在未來中美戰爭中神秘地發揮作用,讓美國感到可怕的忌憚,因為惟有忌憚才會震懾美國不敢輕舉妄動。

顯然,中美走向對抗和戰爭不可能是美國一方受益而中國一方受損,而是兩敗俱傷,更是世界的災難。誠如我們前麵章節分析的那樣,美國沒有在軍事上絕對勝算的把握。世易時移,中國如今已是僅次於美國的經濟、技術和軍事強國。中國崛起給美國的地區盟友和利益帶來新挑戰,增加了美國的戰略風險。中國的核政策強調威懾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它也在部署可以壓製美方導彈防禦及可以打擊覆蓋全美國土的第二代核武器。可能令美國擔憂的是,中國在打造攻擊衛星和計算機網絡的手段,而美國的繁榮和安全依賴於衛星和計算機網絡。盡管美國十分強大,但越來越容易受到戰略攻擊。當然,中國也麵臨類似實力的悖論,即力量的增強伴隨著脆弱性的增加,這是因為在核武、太空和網絡三大戰略領域,技術更容易提升戰略進攻而非戰略防禦能力。由於中美兩國都日益依賴太空和網絡傳輸數據,這就增加了衛星和網絡受襲的潛在危害。技術也大大削減了進行戰略攻擊的成本。跟戰略轟炸比起來,癱瘓關鍵衛星和計算機網絡不費一槍一彈、代價低廉。然而攻擊太空或網絡可重創美國或中國的經濟。中美均有資源維持強大的戰略核武及打造反衛星和網絡戰能力。他們對彼此也有這個動機。降低中美彼此不斷上升的脆弱性,將有賴於一種不同的辦法:互相戰略克製,即兩國應達成共識,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反衛星或網絡武器,對另一方或其盟友實施戰略攻擊。對於美國來說,這意味著接受中國的核威懾力。而美方也應堅持中國做出承諾,不要主動攻擊對中國經濟至關重要的衛星或戰略網絡。承諾能否信守,甚至在危機時期,最終取決於互相威懾。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若一方明白它無法抵擋報複,那麼就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反衛星或網絡武器。對於美國來說,現在正是提出中美戰略克製的好時候。中國可能不情願,特別是考慮到中國軍隊的反衛星和網絡戰是抵消美國常規優勢的途徑。

[c1]“央行:中國外彙儲備3.2萬億美元 占全球總額1/3。”中國網,2011年11月17日。

[c2]2012年7月31日。

[c3]傅夢孜,“霸權國將中國逼離和平發展道路會令世人恐怖”,環球時報-環球網,2012年1月30日。

[c4]轉引自“西方主導麵臨‘曆史的終結’”,寧夏新聞網,2012年2月4日。

[c5]【德】賴納·魯普,“回到原點”,【德】《青年世界報》,2011年12月28日。

[S6]《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北京: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232頁。

[S7]轉引自“星條旗”成了中國製造 老美離了中國還能過嗎?”紅網,2007年7月15日。

http://www.rednet.cn??2007-7-15 4:42:55??紅網?

[c8]吉蓮?邰蒂 “中國製造無處不在”,FT中文網2011年3月24日。

[c9]“‘中國製造’悄悄變臉”,財富中文網,2012年4月29日。

[c10]轉引自“樊綱建議用世界工廠解決5億農民問題:,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5月17日。

[c11]“中國製造一切”,財富中文網,2011年10月8日。

[c12]同上注。

[c13]“中國製造一切”,財富中文網,2011年10月8日。

[c14]“外媒驚呼‘中國製造’改變世界格局”,新華網,2009年7月13日。

[c15]“在‘中國製造’的背後”,東方財富,2008年3月20日。

[c16]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2001年7月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認為“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壞賬已經高到不能維持的地步”。他斷言,“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製度最多隻能維持五年”。 章家敦也因此書的驚世駭俗的預測名聲大噪,與當時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及“妖魔化中國”的觀點相呼應,在西方媒體上風頭十足。名不見經傳的章家敦一下子變成了大紅人,一本300多頁的“大書”賣價近30美元,因為語出驚人竟上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還成了各地爭相邀請演講的名人,連美國國會都專門邀請他舉行聽證會。顯然,後來在中國經濟強勁的發展的事實麵前,張氏這些帶有強烈冷戰思維的論調不攻自破。

[c17]“外媒關注中國盛大國慶”,揚州晚報,2009年10月2日。

[c18]轉引自“從外媒報道管窺‘中國崛起’”,法製晚報,2010年1月28日。

[c19]轉引自“中國成功秘訣世界開始轉向東方”,ZCOM雜誌門戶,2010年1月26日。

[c20]“保八之戰打破西方‘中國崩潰論’”,CCTV經濟半小時,2009年12月27日。

[c21]同上注。

[c22]“聯合國專家:中國為世界經濟複蘇作出重要貢獻”,新華網,2009年12月22日。

[c23]“2009,世界眼中的中國經濟”,新華網,2009年12月30日。

[c24]“2010中國直指世界霸權 早晚淩駕美國之上”,鐵血論壇,2012年6月15日。

[c25]“中國成功秘訣世界開始轉向東方”,法製晚報,2010年1月26日。

[c26]“探究竟 巨龍覺醒讓西方犯了怵”,人民網,2010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