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技巧——非標準方法所贏得的 59.馬克·吐溫——應注意孩子在一些瑣碎事情上流露出來的情感(1 / 2)

第六章 技巧——非標準方法所贏得的 59.馬克·吐溫——應注意孩子在一些瑣碎事情上流露出來的情感

馬克·吐溫簡介:

馬克·吐溫(1835—1910),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來門斯,出生於美國密蘇裏州,那一年正好是哈雷彗星出現的時候。童年時代,馬克·吐溫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鎮裏,這裏是各種船保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見聞,成為他日後作品中的題材和特色。12歲時,父親去世,馬克·吐溫隻好停學,到工廠當小工。後來他換了不少職業,先後曾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及新聞記者等工作。漸漸地著手寫作一些有趣的小品,開始寫作生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馬克·吐溫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說《跳蛙》,使他成為頗有名氣的幽默作家。35歲結婚後,他專職寫作,隨後的20年,相繼完成了《湯姆曆險記》、《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小哈克曆險記》等不朽名著。

馬克·吐溫教子故事:

馬克·吐溫有3個活潑可愛的女兒,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他對女兒的教育也像他的作品一樣,充滿著樂觀、幽默的情趣。

馬克·吐溫深愛著自己的女兒,從女兒剛剛開始懂事起,他就常常讓她們坐在自己椅子的扶手上,給她們講各種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父親即興杜撰的,而題目要由女兒來規定。女兒蘇西和克拉拉常常不假思索地隨便拿起一本畫冊,讓爸爸就上麵的一個人物或動物編一個故事,她們還故意用小手遮住畫麵的其他部分,不讓爸爸產生聯想。這當然難不住爸爸了,他畢竟是一個大作家呀。馬克·吐溫往往不費吹灰之力就演繹出一大段驚心動魄的故事來。有時,女兒在出題時還對故事中的主角一無所知,而當故事講完後就已經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

在馬克·吐溫的家庭裏,始終充滿著和睦融洽、歡快愉悅的氣氛,父母和女兒之間保持著一種平等和相互尊重的關係。父親從來不擺一家之長的架子,也從不板著麵孔教訓女兒。

馬克·吐溫對女兒的愛是特殊而細膩的,他以一個作家所特有的豐富的感情世界和細致入微的觀察力,把視線深入到女兒的心靈深處。平時,他非常注意女兒在一些瑣碎事情上流露出來的情感,並且用一個專門的本子記錄下來,他覺得這樣可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更全麵地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心理特征,也可以加深父女之間感情的交流。

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無獨有偶,上行下效,蘇西稍大一些竟然也學著父親的樣子,把對父親的觀察偷偷地寫在本子上,用她自己的話說,是要為父親寫傳記。這當然瞞不過父親的眼睛,馬克·吐溫知道這件事後,這位享譽世界的作家比聽到任何人的讚揚都要高興。為了給女兒以幫助又不使她察覺,馬克·吐溫常常在女兒麵前故意表現自己,說一些妙趣橫生的話,目的是給女兒的寫作提供素材。時間長了,聰明的女兒識破了爸爸的用意,當馬克·吐溫又一次發表精彩“演說”時,女兒悄悄貼在媽媽耳邊說:“爸爸是因為我給他寫傳記,才說這些話的,你看他多神氣啊!”

“傳記”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我們是一個非常幸福的家庭,我們有爸爸、媽媽、吉思、克拉拉和我。我寫的是爸爸,要寫他並不難,因為他是性格非常突出的人,……他是我遇見過的或者希望遇見的最可愛的人,”

為了幫助女兒提高寫作水平,馬克·吐溫動了不少腦筋,他經常請女兒做自己的“編輯”,請女兒為自己的書稿提出修改意見。馬克·吐溫故意在書稿中加入一些不夠恰當或比較粗糙的部分,當女兒對這些內容提出異議或進行刪改時,他就同女兒進行爭辯,或者央求女兒“筆下留情”。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爸爸“被迫”接受女兒的意見,當然,對女兒在修改中加入的部分,馬克·吐溫最後隻能是“忍痛割愛”,不過,這就不能讓女兒知道了。

在馬克·吐溫的精心指導下,蘇西的寫作水平提高很快,他為父親撰寫的傳記,語言質樸流暢,詞彙豐富,顯示出良好的文學素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她不僅如實地記述了爸爸的優點,而且不加掩飾地寫下對爸爸的批評,用馬克·吐溫的話說:“是個忠實的曆史學家。”這對一個尚未成年而又極愛她的父親的孩子來說,的確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