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技巧——非標準方法所贏得的 60.雨果——必須讓他們明白人生的意義和成功的艱辛(1 / 2)

第六章 技巧——非標準方法所贏得的 60.雨果——必須讓他們明白人生的意義和成功的艱辛

雨果簡介:

雨果(1802—1885),法國文學巨匠,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旗手。他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文學才能。雨果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貫穿他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製“惡”,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之多,給法國文學和人類文化寶庫增添了一份十分輝煌的文化遺產。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克倫威爾》和《<克倫威爾>序言》,“序言”被稱為法國浪漫主義戲劇運動的宣言,是雨果極為重要的文藝論著。1830年他據序言中的理論寫成第一個浪漫主義劇本《愛爾那尼》,它的演出標誌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

雨果教子故事:

雨果在家庭中一向以模範家長自居,且努力使自己在父愛、理財、治家、教育等各方麵成為佼佼者。他常說:“我的家庭,就是我的幸福。”

雨果和妻子在婚後生有兩兒、兩女。他一方麵為自己年紀輕輕就能享受天倫之樂而無比自豪;另一方麵,他懷著一種巨大的責任感,為養活這六口之家而拚命地寫作,創造金錢。

雨果不僅以浪漫主義的情懷向孩子們揮灑父愛,而且以他精湛的詩藝把這種愛心訴諸詩歌,他一生為兒孫們寫下了大量的詩歌。

像雨果這樣既嚴格教育子女又講究適當方法的人恐怕不多。這位天才很清楚自己的成功是多麼的來之不易,他雖不希望子女們都像他那樣當大作家,但必須讓他們明白人生的意義和成功的艱辛。他用的方法是:“既要讓兒女們服從命令,又要讓他們感到父愛之心。”

在孩子們的學習方麵他對孩子們要求是很嚴的,尤其是拉丁語課。1840年7月31日,當他得知小兒子弗朗索亞在統考比賽中得了獎金時,他感到十分自豪,在百忙之中,他毫不猶豫地驅車趕回家中,與全家共同慶祝。

雨果勤奮耕耘著,也督促家人努力寫作。在他的影響下,長子查理不但能寫小說,還能寫劇本;次子弗朗索亞埋頭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小女兒的日記也堅持不懈地記。雨果的家簡直成了文學作坊。

雨果的生活向來都是緊張而熱烈,勤奮而富有節奏。詩人卓有成效的個人生活,對兒女們本身就是一種熏陶。他樂觀的生活態度,毫不動搖的自信,亢奮的精神狀態,堅持冷水浴的頑強意誌,筆耕不輟的勤奮勞作……隨便哪個方麵,對孩子都是一本活的教科書。

但是,就是這個百萬富翁,生活上常常儉樸得令人難以置信。雨果向來衣著簡樸,隨便而大方。他念念不忘從前的貧困,他的錢除了養家,還救濟別人。他把家務開支總數的三分之一幾乎都用來幫助了他人。不難看出,雨果的“吝嗇”、“守財”,既是為了磨煉意誌,也是為兒女們留下一個勤儉持家的榜樣。

育子點撥:

雨果對子女的教育是嚴厲的,但嚴厲中又不乏方法,這都出於父母對子女的愛。這一點,現在的家長或父母可以借鑒一二。下麵,我們就如何嚴格教育子女而又不失關愛上進行一些論述。

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這種愛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基礎,沒有這種愛,就談不上教育,就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愛而不教,管而不嚴,自然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一、愛而不溺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才的願望背道而馳。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愛,否則,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