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內部君臣之間與宦官東林黨人鬥爭愈演愈烈,努爾哈赤在遼東取得連連勝利。先是攻占開原,後又奪取鐵嶺。天啟元年,農曆三月,攻下了沈陽。沈陽是遼陽的屏障,明朝最高行政官員都住在遼陽。遼陽若失,明朝在遼東的勢力就會崩潰。為了保衛遼陽,明軍在城牆四周挖了三四道長長的壕溝,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還是未阻擋住努爾哈赤的進攻。就在明軍出城與金軍拚死決鬥時,混入城裏的奸細忽然放起火來。城內城外的明軍一片混亂,城池很快被金軍占領。遼陽的高級將領戰死的戰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遼東的七十餘座大小城池,俱被金軍占領。
遼陽南麵有個廣寧衛;遼陽失陷後,廣寧衛是明朝在關外最後一道軍事重地。為了挽回敗局,天啟皇帝重新任用重臣。由於用人不當和軍事上的疏忽,廣寧衛被金軍占領。天啟皇帝十分震怒,處死了廣寧衛兩員守將。遼東的明朝勢力,也一掃而光。日益擴大的金軍逼近山海關,威脅著明王室的安全。天啟皇帝焦急,召集大臣商議。過了幾天後,大將袁崇煥進諫道:“給我一些軍隊和錢糧,我就可以守住遼東,保衛京師。”他提出堅守關外,保衛關內的戰略。袁崇煥的實戰精神,很讓兵部尚書孫承宗欣賞。經天啟皇帝批準,袁崇煥被派到關外監軍並給他二十萬餉銀,收拾殘局。袁崇煥冒著嚴寒,虎狼遍野,荊棘叢生,連夜趕路,四更天就趕到了寧遠。安撫難民,修複攻勢。將士們都佩服他的膽量和精神,服從他的指揮。袁崇煥認為修建城防,把寧遠城成為新的軍事重地。孫承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進駐寧遠。袁崇煥到寧遠,立即組織居民加高城牆,創建炮台,儲備糧食。訓練士兵,救濟難民,整頓好寧遠的防務。他又在孫承宗支持下,派兵收複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大淩河等城池,形成新的防線,保證四麵的安寧。很快,寧遠成為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重地。商人百姓漸漸集中到寧遠城來,使寧遠變得熱鬧起來。
孫承宗遭到魏忠賢的排擠,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利用孫承宗的部將馬世龍打了次敗仗,將孫承宗罷了官。讓魏忠賢的爪牙,兵部尚書高第負責遼東軍事。高第一上任便撤除一切防禦,把軍民趕進關內。袁崇煥堅決反對棄城逃跑,他說:“寧可戰死在這裏,也不撤回關內!”高第一意孤行,將其他地方軍隊全部撤走。裝備和糧食,全部丟棄。路上餓死、累死的難民不計其數,哭聲滿天,寧遠頓時成一座孤城。
努爾哈赤以為戰機又來了,親率十三萬大軍,直撲寧遠城。袁崇煥做了必死的準備,他寫了血書,與將士們一起宣誓。為保衛寧遠,願與城共存亡。他的精神感動了全體將士,大家都決心與袁崇煥死守寧遠。袁崇煥收回城外的老百姓、糧食,火器燃放、奸細排查,都由專人看管。寧遠城軍民安定,團結一心,準備抗擊努爾哈赤的進攻。
正月二十四日,努爾哈赤發動進攻。金軍頂著盾牌,衝到城下。架起長梯,不要命地爬城。城上明軍用火炮、弓箭、石塊還擊,像雨點一樣密集。金兵像割草一樣,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地衝上來。城上的明軍則不斷地向下麵發射弓箭石塊;這時,袁崇煥命令發射西洋巨炮,攻擊金軍的營盤,這才將金軍打敗。
第二天,金軍再次猛烈攻城,努爾哈赤親到陣前督戰。突然,一發炮彈在他身旁炸開,將他炸成重傷。努爾哈赤不得不下令撤兵,寧遠城的包圍解除了。明朝與後金開戰以來,取得第一次勝利。努爾哈赤遭受慘重損失,不久他就含恨而死。寧遠大捷後,袁崇煥升任遼東巡撫,山海關內外的防務都歸他管轄。他的雄心更大了,一心一意地想收複被金軍占領的全部遼東土地。正是:新皇登基除惡盡,陝北饑民聚義來。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