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對於寫作,我向來不大自信,甚至有點自卑。雖然工作在新聞單位,整天與
文字打交道,時間也不算短了,但新聞講求的是信息傳播,把事情說清楚即可,
和文學是兩碼事。外人總以為記者、編輯均善寫作,其實不然,語句不通的大有
人在,我自不例外。因此,當青島薛原兄說要幫我出版這本小書時,複雜心情之
中頗多感激。
時下,出版業看起來繁榮,可普通人想要出一本書,並不容易。兩年前,我
曾把過去幾年寫的幾十篇和讀書有關的文章彙編成集,四處投稿,都石沉大
海。這當然和我的水平有關,但和所謂的市場也不無關係。此番經曆,促使我
反思自己的寫作,另起爐灶。這本小書所收錄的文章,大多是我近一年來新寫
的。雖然難免還有書話的味道,甚至其中一輯都可以列入書話的範疇,但總體
而言,基本是人物小傳,意在鉤沉史料,希望能發現一些新線索,寫出傳主不
為人知的一麵,而非舊資料的堆砌。民國話題日趨熱門,可我非科班出身,相比
魯迅、胡適等大人物的研究,一無新意,二無心得,隻好寫點小人物的事跡,具
體而言是從溫州這個小地方走出來的文化人的故事,權當民國人物事略的一點
索引。
順便多講一句,溫州是個被誤解的城市,商名之下,似乎一片文化沙漠。其
實,走出溫州的不僅是商人,還有文化人。民國是溫州繼東晉、南宋之後又一個
人文鼎盛、開風氣之先的時期。這本小書所展示的隻是很少的一部分,某種程
度來說,正證明了那是個群星閃耀的時代。
這本小書得以順利出版,除了薛原兄費心編輯之外,與瞿煒、沈迦、謝敏
諸兄的鼓勵和幫助分不開。瞿煒兄在我讀書路上多有提攜,常以他狂放不羈的
詩人個性駁斥一些人對我文章所提的批評,給予我肯定;沈迦兄一直提醒我要
燒開人生的第一壺水,與他同處,屢有所得;謝敏兄尤重文字運用,而我對文
章不計小處,每示拙文,總一一訂正。瞿、沈、謝三兄對這本小書提出了考據有
餘、立意不足、文字粗糙等意見,這是我下一步要努力解決和突破的。
要對瞿光輝、盧禮陽先生說聲謝謝,拙文幸得他們從史料和文字角度把
關,減少了不少差錯。他們嚴謹的態度,使我獲益良多。
近年來,我在《讀書》《現代中文學刊》《閑話》《文彙讀書周報》《新京
報》《南方都市報》《深圳晚報》《溫州日報》等報刊發表了一些文章,其中部
分已收錄在本書,在此向刊發拙文的編輯表示由衷的謝意,特別感謝陳子善教
授、臧傑先生及方緒曉、姚崢華、金丹霞、陳發賜等好友對我的支持。
這本小書是我的第一部習作集。我要把它獻給我的家人,父母、妻女、兄
弟姐妹。我的父母是普通工人,讀書不多,但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如果沒
有他們放任我讀書,就沒有今天這本書。而今,他們日益老去,依然在為我們操
勞,每思至此,慚愧不已。我每月買書花費不少,成家後還是如此,常有人當著
我妻子的麵替她抱不平,她總報以一笑,令我備感欣慰。
二○一○年六月二日於溫州
采集文明傳播智慧
以智慧、慈愛、勇敢之心,做弘揚正見、培育人才、福利社會、淨化人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