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社往事

一九五○年春夏之交,許史華、尹庚、應悱村、

張禹、胡今虛等人在上海開辦了一家小小的私營出版

社——泥土社。

政權更迭,百廢待興,人民政府對私人資本采取

的是較為溫和的政策。因此,不僅原有的私營出版社

可照常營業,新辦私營出版社亦能得獲許。

據一九五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出版總署呈報中宣部

的《全國出版事業五年建設計劃大綱》(草案)統計,

當時,全國共有國營出版社六十三家,而私營出版社卻有四百七十五家,其中

一九五一年新建的私營出版社有百家左右。這些私營出版社,雖然有些早已陷

入半停頓狀態,而且經過“三反”“五反”以及一九五二年下半年的營業許可

證登記等運動,但仍能照常營業的還有三百家左右。

泥土社本名不見經傳,但因後來卷入胡風事件而聲名大振,乃至今日時有

人提起。

許史華是泥土社的老板,但他的經曆鮮為人知。隻知他原名許定梅,寧波

人,曾寫詩,能幹,與尹庚、耿庸要好,一九四七年參加過賈植芳和尚丁等人組織

的“我們的俱樂部”的進步出版活動,後由尹庚介紹到浦東中學任教。在胡風

泥土社標誌

夫人梅誌印象中,許史華“個子不高,圓臉,很能談,看得出有過不少的生活經

驗”。

二○○三年,上海的陳夢熊請張禹為許史華作小傳。可張禹雖與許史華交

往約五年時間,卻並不知曉許的有關經曆。但是,張禹的回信提供了一條重要線

索:“我在一九四九年冬到上海,持朋友尹庚的介紹信找到許史華。當時史華在

上海總工會下屬勞動出版社工作,自己另外辦了個小出版社——動力社。尹庚

計劃編輯一套叢書,把我的一本小冊子——《台灣二月革命記》收在叢書中,

交史華的動力社出版。這是我認識史華的開始。次年春,勞動出版社認為許史

華在業餘自辦出版社屬於非組織活動,且有影射之嫌,把史華開除了。因而他

就與我們(尹庚、胡今虛和我等)商量,辦起了泥土社。記得大約在五○年春的

某一天,《解放日報》曾刊載勞動出版社(或其領導單位上海總工會)開除許史

華的消息,篇幅不小,列了許的不少‘罪錯’。”

張禹所說的報道刊登於一九五○年四月一日《解放日報》,標題為“許定

梅膽大妄為偽造《共產黨員讀本》勞動出版社負責人疏於檢查應予懲戒”。

文章說,許定梅擅用“動力出版社”的名義,先後編印《共產黨員讀本》《中國

曆史課本》《中國政治常識問答第一二集》《大眾自然課本》《大眾書信讀本》

等書籍,並盜用勞動出版社經售和勞動印刷廠承印的名義發行,以圖影射謀

利。檢查這些書籍的內容,都係抄襲拚湊而成,粗製濫造,錯誤百出。像《共產

黨員讀本》這類書,為了掌握黨的高度原則性,保證對工人階級對人民的正確

領導,除了黨的領導機關外,任何人不能私自編印的,否則就會犯錯誤。文章舉

出了《共產黨員讀本》《中國曆史讀本》的種種錯誤。並說,對於許定梅的錯誤

行為,勞動出版社已予適當處理,並責令其將“動力出版社”印發銷售書籍全部

收回。

在四月一日至三日,上海總工會勞動出版社還連續三天刊登“緊要啟事”,

告知讀者已解除許定梅副經理職務,經理黃履冰調任其他職務,另派吳從雲暫

行代理。請各有關同業商號一周內來社處理銀錢賬目等未了手續。並聲明,嗣

後許定梅在外一切行動與該社一概無涉。

尹庚主編的那套叢書叫“光與熱叢書”,取魯迅“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之

意,計劃有胡今虛《論魯迅》、尹庚《魯迅的故事》、易山《魯迅舊詩新考》、莫

洛《人民的旗》、應悱村《石下草》等十五種,但動力社被查,目前所見隻出版

王思翔(張禹)著《台灣二月革命記》、胡今虛編《論魯迅》,其餘都夭折了。

許定梅大概由此改名許史華了,並與尹庚等人商議重起爐灶,成立泥土社。

但他已不便公開出麵,因而請應悱村任發行人,尹庚任主編。但應悱村隻是掛

名的負責人。尹庚不久即離開上海到外地工作。胡今虛原來就在外地工作,參

加過幾次商議就不再來了。而當時張禹在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總部工作,每天上

班之餘便承擔起編稿任務。許史華則是泥土社唯一的專職人員,既是老板又是

員工,裏裏外外一把手。

從某種意義上說,泥土社的前身是動力社。

順便說下,許史華、尹庚、應悱村都是浙江人,張禹、胡今虛是溫州人。尹

庚曾在溫州工作,認識胡今虛,又與張禹一起在台灣共過事。而許史華又與尹庚

要好。正是這種機緣,使得他們走到了一起。

泥土社租在上海溧陽路一一五六弄一一號辦公,舊址至今尚存。我曾去

找過兩次。第一次去,頗費周折才從一位老者口中得知所在。第二次去補拍些

照片,見弄口已標明一一五六弄,很容易發現。溧陽路是一條雅致的小馬路,

路邊的法國梧桐鬱鬱蔥蔥,鬧中取靜。而所謂的一一五六弄是一爿舊式小洋

樓,有十多幢一字排開,泥土社就在其中一幢的某個房間。現在看來,雖然樓

道陰暗陳腐,門口小花園因無人打理也略顯蕭瑟,但依然可想象舊日閑適的

氣氛。動力社當初也設在離此不遠的四川中路六五○號二一六室。這一帶現

是上海有名的文化圈,多倫路、內山書店、魯迅故居、魯迅公園等隻需步行十

多分鍾都可到。

泥土社的標誌出自章西厓之手,一株幼苗,根須深紮在泥土中,兩片小葉破

土而出。土裏嵌“泥土社”三字,是集魯迅先生的墨跡。

尹庚、胡今虛、應悱村都曾與魯迅先生有過交往,對魯迅先生有深厚的感

情。從取社名、選辦公地點可見一斑。而且泥土社初期推出的也都是有關研究

魯迅先生的書籍,即動力社那套夭折的“光與熱叢書”中部分選題,如尹庚《魯

泥土社租在上海溧陽路一一五六弄一一號辦公,舊址至今尚存

迅的故事》、許傑《魯迅小說講話》等。這也成了泥土社的一個出版特色。許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