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是周朝都城的古稱,“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周營洛邑,因為在於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將洛邑立為京師。[1]是當時界大城市之一。《尚書》稱“土中”、“洛師”、“洛邑”、“邑洛”、“東國洛”。何尊銘文稱“成周”、“中國”、“王城”等。洛邑瀍水兩岸分布有周朝成周城和王城兩座都城。[2][3][4][5][6]
洛邑為周武王定鼎中之地,周成王“宅茲中國”之處。周武王遷鼎,周致太平,營以洛邑為都,是為成周。武王伐紂成功後,就著手在國家的中央立都,於前1046年立周王朝。兩年之後,武王疾歿,周成王繼。著,周奉旨東征平叛,營都城成周城。周時王城(洛邑)為周朝的宗廟宮殿區,成周城為殷遺民聚居區。東周時,周平王遷都洛邑,至周敬王時發生“王子朝之亂”,周敬王動遷避居瀍水東的成周城。[7][8][9][10]
成周城的營,在《尚書》、《逸周書》、《史記》以出土的周何尊銘文中,都有詳細的記載。這些誥文,集中總結了商、周時都城構築的導,:都城以政功能為主,是周天子獲政權力和實施政統的工,因,都城的置必須選擇在天下的中央,天子要從天下的中央地區,理天下所有的民眾,都城成周洛邑的選址和興,是商周時這種築城成功的體現和實踐。[11][12][13]
中文
洛邑
外文
LuoYi
所屬朝
周朝
地理置
河省市
型
國都
快
導航
都城人口地圖息
曆史
武王克商,立周朝,史稱周。周初年,周武王為了便於控製殷商遺民分布廣布的東方中地區廣大的領土,於是考慮在河一帶營都,可惜武王滅商不久已去,著是“三監叛亂“,周東征。為了成武王營東都的遺願,要的是鞏固周初政權,達到中天下而立以經營四方的目的,周在東征之後,著手在洛邑營東都成周。
周武王去,周成王,周攝政,順周武王之,在洛邑興“王城”、“成周”二城,成王“初遷宅於成周”,舉行鼎大典,定都洛邑。
3張
河省市洛邑莊園
周為了經營東方,在洛水、瀍水東、築起了兩座城,總稱洛邑[14],麵是王城,是宮寢之所在[15];東麵是成周,周王室宗廟之所在,亦是殷移民所遷之處。澗水、瀍水之間是周人聚居區,瀍水以東是殷人聚居區。
洛邑又稱為成周,是東周朝的國都所在地。周武王滅商後就著手在“有夏之居”立都,《逸周書·度邑》詳細記載了武王選址時的景。《尚書.召誥》召相宅的過。《尚書.洛誥》記載了周營成周之事。
《左傳·宣三年》載:“成王定鼎於郟鄏(河)。”
《史記》卷四十楚家十:“昔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三十,卜年,天所也。”
《漢書·地理》載:“河,故郟地。周武王遷鼎,周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
王城與成周城
周主持營的洛邑稱為“成周”“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逸周書.作雒》記述:“堀方千二丈,郛方裏。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郊,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寢、堂等“宮”。這些宮殿、宗廟的築結構均為“四阿、坫、亢、郎、累、複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不同的。
都城
武王伐紂得成功之後,於前1046年立周王朝。兩年之後,武王疾歿,成王(武王之子)繼。著,周奉旨東征平叛,營洛邑。關於周營洛邑一事,學界有兩種不同法:曰周營洛邑有兩個,一個是王城,一個是成周城;曰洛邑成周,成周當王城。筆以為一種觀點是的,因為它既符合史書上的記載,又考古發現所。[3][16][2]
銘文中的成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