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江西填湖廣”,後有“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發生在明朝建立初的洪武年間。由於明朝得天下的主要戰場,就在以湖廣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因此,當明朝建立後,湖廣地區因兵燹戰亂,生靈塗炭,導致了人煙稀少。
當時生靈塗炭過後,朱元璋便下詔,從江西移民填湖廣。這個地點就是瓦屑壩,位於現今江西省波陽縣一個叫瓦燮嶺的地方,又被人稱作瓦屑朗。
明代屬於繞州府。此地離鄱陽湖不遠,當年是鄱陽湖邊一個非常重要的水運碼頭。當朝統治者將瓦屑壩作為一個移民集散地,大量征集東南地區的百姓,到這裏集中,然後通過水路,移民湖廣。
從江西進入湖廣,沿長江走水路,很方便,也不容易中途逃脫,正是有了“江西填湖廣”,湖廣地區人口多了,才有了日後的“湖廣填四川”。
不論人是從哪個地方填到哪個地方,總有人從故土離去,在新的土地上建立家園,紮根生長,故而,更多的人遠離的是自己的故土,背井離鄉,現在為了認祖歸宗,要尋根。
說道這裏,胖子道:“我也不知道我祖宗是哪個地方的人,等我回家把我爹所抄寫的家譜拿來看看再說!”言罷,胖子便匆匆忙忙的去了他的店裏。
看來胖子對尋根一事看的還比較重,這也難怪,哪個人不想知道自己的淵源祖先,有的人壓根就沒有地位出眾的祖先,就隨便拉出一個往上靠呢!比如,朱元璋認朱熹。
沒到一支煙的功夫,胖子便風風火火的趕來了,他拿著一本冊子對二叔說:“老水叔,我有一個重大發現。”說完就把他從店裏拿來的那本特地抄寫的家譜給二叔,二叔翻開家譜扉頁一看,之間下麵寫著幾個醒目大字:寧鄉王氏家譜。
這本家譜已經很老了,依稀可見歲月鐫刻的痕跡,我看到這幾個字之後道:“剛才二叔所拿的那個家譜也是寧鄉的,胖子,你老祖宗家居然與那本家譜的地點相同,難道也是寧鄉的,你不是說你是四川的嗎?”
胖子滿臉的疑惑說:“我也不知道我祖上是哪裏人,反正這是我爹留下的,剛才我翻看了一下,跟你手裏的那本家譜差不多,隻不過我們家譜的後麵綴著的是八大房,而老水叔拿的那本是七大房,這點我很不明白!”
我道:“不就多了一房嗎?說不定你們家是姓王的第八房姨太太的後代,所以采用了八大房的稱謂!”
胖子一臉茫然,二叔看後道:“不用奇怪,這上麵的七大房是分屬七個不同的堂口,據我所知,王姓的堂口有很多,主要堂號有:三槐堂、槐陰堂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數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稱則源於北宋初期魏國公王徹。王徹文才武略,風流倜儻,天下望以為相。然因其剛正不阿,難容於時,終不能遂誌。他於是在家庭院中植下三棵槐樹,並立下誓言:日後吾子孫必有三公者。後來王徹的兒子王懿敏,孫子王鞏果然以賢能而身居高位。王徹植槐樹立誌,以才德教育後代的家風為當時與王鞏相好的大文學家蘇軾推崇,蘇軾便為王家作《三槐堂銘》。一時才以物顯,人以文傳,三槐堂之名聲傳遍華夏。但胖子屬於寧鄉的,應該不是這些堂口的,而這七大房的意思是說,家譜是由七個不同的堂口歸結到一起,合修的一個大譜,供七大房共同沿用的。”
胖子點頭道:“嗷!原來如此,我們家的這手抄家譜上麵是八大房,應該是八個堂口在一起合修的家譜,我和要尋根的那位王姓先生都是來自寧鄉的王氏家族,這裏麵會不會有什麼必然的聯係?”
二叔道:“有沒有聯係,還不好說,但你與這個王先生同屬寧鄉的堂口,應該有一定的淵源,下午咱們去見見這個王先生,看看能不能順便找到與你們家一樣的線索。”
當我們聊得正酣時,店門被人從外麵推了進來,一個頭發淩亂,皮膚黝黑而又發紅的人走進店裏說:“恁這來是收東西的嗎?”
如果您覺得《水蘊清胖子》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58/58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