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李鴻章來訪(十)(1 / 2)

李鴻章呆了一呆,心裏也不禁有些不大自在,雖然夏博海的說法並不是針對自己,但在局麵有利的條件下,簽定對大清並不有利的條約,這樣的事情李鴻章確實也沒有少幹,首推就是中法兩國簽定的“越南條約”,當然這個條約的簽定,到底是不是法國不勝而勝,清廷不敗而敗,還是有相當的曆史爭議,那麼在1874年由李鴻章簽訂的“中日北京專約”,則是不可反駁的在局勢占優的情況下,卻賠款的條約。

“中日北京專約”的簽定背景是在1874年,日本政府以台灣居民殺害琉球漁民為借口,發動侵台戰爭。但由於當時日本和中國實力懸殊,加上水土不服,日軍在台灣的戰事進展不利。日本政府見無法用武力占領台灣, 遂於同年和清政府簽訂《日清兩國間互換條款及互換憑章》(又稱“中日北京專約”)。清政府雖然迫使日本從台灣撤軍,但卻向日本支付50萬兩白銀賠款,同時還承認琉球人是曰本的屬民。結果使日本有充份的借口於於1879年完全並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衝繩縣。

雖然這個條約在曆史上並不著名,賠款也不多,但卻是清廷在軍事上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簽定,不僅助長了日本對外擴張的野心,而且讓日本看穿了淸廷軟弱無能的本質,為後來進行的甲午戰爭埋下了伏筆。而這個條約的簽定人正是李鴻章。

不過現在李鴻章隻能苦笑了一聲,道:“貴眾驍勇善戰,老夫甚是佩服,而且自從貴眾回歸中華以後,也確實連勝八國聯軍,海陸兩線均是戰功赫赫,但八國之力,非是我大清一國可比,何況貴眾雖然善戰,然陸軍不過數千,海軍不過數艘軍艦,而八國之中,隻得有一二國羞惱成怒,發傾國之兵再開戰端,貴眾又如何抵抗,縱然能夠獲勝,也必然元氣大傷,其他各國或可趁虛而入,又如之奈何,因此莫不如對各國稍做退讓,以避免再開戰端,待得我大清局勢穩定之後,朝廷必會思圖變革,勵精圖治,以求富國強兵,而貴眾亦大有可為,等到我大清的國力強盛,兵革精良以後,再圖雪恥報仇,不知夏司令以為如何?”

夏博海笑了一笑,道:“中堂說的話也不無道理,我們也並不是打了幾個勝仗,就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了,其實我們全部也不過隻有六千多人,八國聯軍中的任何一國,其整體實力都在我們之上,如果真有一國以舉國之力來攻,我們也確實難以抵抗。”

李鴻章聽了,也不禁有些意外,原來以為夏博海還要跟自己詭辯一番,卻沒有想到夏博海十分坦誠的承認,自己的實力確實比不上八國聯軍中的任何一國,不過李鴻章也明白,夏博海這麼說並不是對自己讓步,而是肯定還有下文。

果然,夏博海接著又道:“不過在八國之中,與大清距離較近的隻有日俄兩國,其他六國均與中國有大洋相隔,距離超過萬裏,想要以舉國之力來進攻中國,肯定是勞師遠征,不僅耗費巨大,而且其中的變數太多,恐怕是未必能夠成行,而八國聯軍也不是鐵板一塊,互相之間的矛盾很深,因此我們認為,現在的戰爭規模,己經是各國能夠達到的極限,八國聯軍都難以再擴大戰爭的規模了。”

李鴻章沉呤不語,這時李經方道:“夏司令,你說八國聯軍互相矛盾極深,不知何以見得?”

夏博海笑道:“這個請秦政委來說明吧, 他對世界大勢很有研究。”

秦錚道:“首先說英國,雖然英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強國,但現在英國正在非洲進行布爾戰爭,己投入兵力四十餘萬,耗資2萬萬英鎊,但仍然戰局膠作,勝負未定,因此英國在這個時候不可能再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而法、德兩國在普法戰爭中結仇,在歐州互相牽製,現在德強法弱,法國當然也不敢在海外投入過多實力, 而德國遠征軍剛剛被我們擊敗,軍隊艦隊都已全軍覆沒,而且又失去了青島,在遠東地區沒有立足點,自然也無法再出動大軍,美國在兩年前剛剛擊敗西班牙,接收了西班牙在美洲、亞洲的殖民地,現在正在消化當中,而且美國並非以兵力而著稱,當然不會輕易再投入兵力,至於意大利和奧匈帝國,本來就是湊數的,英、法、德、美沒有動作,他們也絕不敢輕舉妄動,因此歐美六國,其實都不足為慮。”

聽了秦錚的這一番說,李鴻章等人也頗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其實秦錚所說的這些事情,李鴻章等人在上海的各國的報紙上也都看到過一些,不過都是一些肢鱗片爪,看了也不得要領,而秦錚卻將這些事情連串在一起,才讓他們對目前的世界大勢有了一個大體的認識,按照秦錚的說法,至少英法德美奧意六國確定不大可能再向中國戰場投入更多兵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