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誌誠帶著眾土匪,推車趕豬羊,沿著河堤行走,一邊走著,孫誌誠還一邊和身邊的小土匪們說著“寨主太膽小了”,“海外華人有什麼可怕的” 之類的話。
原來自從華東政府在濟南府開展土地改革的時候,在泰山總寨的老當家林深望就下令臥虎山、九如山的兩個兒子,約束手下人的活動,不要和海外華人發生衝突。這到不是說林深望知道人民軍的厲害,而是基於做為強盜、土匪默認的一條原則,不要和官府為敵作對。
在一般現代人的印像中,強盜、土匪當然都是造反派,和官府、甚致是和朝廷作對為亂的,其實這是把強盜、土匪和農民起義,後者才是真正的造反派,和官府、朝廷為敵;盡管官府通常都是將他們混為一團,當然在農民起義中,也會有不少的強盜、土匪參與,但這兩者還是有十分明的區別。一般的強盜、土匪其實都是盡可能的避開官府,而將矛頭主要是對準民間。因為隻有這樣才不會引起官府的注意力,不會招來朝廷的全力圍剿,因此強盜、土匪想要長久的生存下去,由其是積年的老匪幫,都是盡量不和官府發生衝突的。當然中國古代的行政體係中,皇權不下鄉的狀況,也給土匪、強盜提供了足夠的生存空間。
林家算是土匪世家,到現在己經是第三代,在山東的綠林中也頗有威望,到不是林家有多狠多強,而是謹守著不要和官府衝突的原則,因此林家的主要買弆是像城外的村莊索要糧食財物,綁架地主、鄉紳索要贖俘費等,到也能夠把山寨搞得頗為興旺,而濟南府雖然也知道本府的地界內有這一股強盜,但他們並沒有來搔擾城市,也就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沒有太放在心上。
相反有些寨子攻打縣城、集鎮,雖然當時的收獲豐富,但卻引起了官府的注意,發來大軍征剿,反到是被滅了。到是林家的寨子雖然設在泰山,但卻一直和官府相安無事,雙方井水不防河水,結果反到長久生存下來,活得久本身就是資本,到成了山東綠林的第一號。
義和團在山東興起的時候,也曾來拉過林深望,但卻被林深望拒絕,因為他發現義和團的做法有違自己不與官府衝突的原則,後來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全力打壓義和團,反倒是沒有對林家下手。
當然海外華人的威名,林深望也聽說過一些,不過他對海外華人的認識還是他們代表的是山東的官府,也就是說海外華人不過是第二個袁世凱而己,因此林深望基於以往的經驗,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林深望對海外華人的土地改革並不感興趣,隻是按照以前的經驗,海外華人也不會在城外久留,等他們折騰完了以,斤早晚還是要回城裏去的,因此最好是暫時忍耐,等海外華人從各村莊撤出之後再做買賣,但是林深望沒有想到的是海外華人可不是在城外暫時停留,而是紮下根就不走了,並且控製的範圍越來越大,村村都,因此一連幾個月都沒怎麼做賣買,結果山寨裏坐吃山空,到這時己實在有些撐不下去了。
而且山寨裏一批少壯激進的年輕人對老當家的決定頗為不滿,他們不懂得“不與官府起衝突” 的道理所在,隻是靠著一股銳氣,無所畏懼,快意恩仇,也沒有把官府、朝廷放在眼裏,相反到是認為老當家做事縮頭縮尾、瞻前顧後,搞得山寨的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因此也是怨聲載道。
這時林深望也知道手下的小匪賊們對自己的決議有頗多的不滿,而且幾個寨子也確實快撐不下去了,另外他對海外華人也很有些怨意,這幫人也太不懂規據了,怎麼呆在村莊裏不走呢?這不是成心和自己過不去嗎?正好這時己到了秋收的時候,於是林深望決定向幾個過去給山寨交納過糧食物資的村子索要物資,一方麵是暫緩山寨之急;另一方麵也是試探一下海外華人的態度,因為匪賊們都己經打聽清楚了,這幾個村子裏都有海外華人。
北崖村就成了土匪們試探的第一個村子,因為孫賢祿住在這個村裏,有意外事情也好聯絡,結果兩天以後,村裏豎起了像征接受的旗幟。
孫誌誠就屬於對林深望的決定不滿的少壯派,而這次交接的順利,更是助長了孫誌誠的氣勢,在一路上都說林深望人老了,膽子卻越來越小了,海外華人也沒有了不起的。
不知不覺中,孫誌誠的一行人來到了下河堤的路口,因為推著車輛,又趕著20頭豬羊,因此眾人前頂後拉,又隴趕著豬羊,順著坡道走下了河堤。
而剛剛來到平地上,隻見從路邊的樹林中一下子衝出了百餘穿著灰綠色衣服,手持火槍的士兵將道路攔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