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生和這些老工人進廠時間差不多,他也在這個部門奮鬥過,曾經在酒精分廠原來叫車間,幹過多年的車間主任,他對這些兄弟姐妹是很有感情的,他知道這時千萬不能再搓火了,必須用感情打動他們,他深情地說:“各位兄弟姐妹,咱們差不多是同一個時間進廠的,我記得我剛畢業的氣候,還和你們中很多的人一起值過班,喝過酒。請大家給我個麵子,再相信我一次,我一定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複的,大家就不要在圍在這裏了,都回家吧。”其中一個工人是和劉立生剛上班實習時候一個班組的,他對劉立生說:“劉廠長,不是我不相信你,是我們對上級有意見,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這是黨章裏規定的,可怎麼工人階級的地位越來越低,我們的收入怎麼也越來越低了呢?”這個問題確實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沒錯,自從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以來,企業逐步從舊的體製向新的體製轉型,原來的大鍋飯體製雖然照顧了公平性的原則,但是由於幹多幹少都一樣,幹好幹孬都一樣,使得職工的工作積極性降低,人浮於事現象明顯,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效率,使得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越來越低,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虧損問題,上級製定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拉大高低收入差距,刺激工人的積極性,打破大鍋飯體製,從而解決效率問題。不過願望是好的,但是做法有欠缺的地方,不應該簡單粗暴,應該給各企業一部分自主權,讓企業根據自身情況提高或降低調整幅度,具體到江東酒精廠,以酒精分廠為例,因為酒精的工藝原因,整個生產流程分成了許多細微的部分,工人隻需要按規定操作就可以了,沒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很多低學曆工人就可以勝任,技術含量低自然工資水平就不高。它又不像一些流水線可以采用計件製管理,酒精的生產是有個周期的,是整體協同的工作,沒法細化到每個班組,每個個人,所以這樣的調整方案就輪不到大部分工人受益,他們有意見也是可以理解的。
劉立生沒法跟工人解釋工人階級領導地位的事情,他隻能就收入一事回答,他說道:“師傅們,這次請大家先回去,我一定會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說法,保證不會讓大家吃虧的。”酒精分廠的廠長也在旁邊勸,工人們對跑到上級門口上訪也有點擔心,害怕最後受到處理,最後在領導的勸說下,慢慢就散了,酒精分廠的工人一走,剩下的也都走了。劉立生打發其他人回去上班,他自己去了領導辦公室,他得去道歉,然後還得勸說領導改變方案,要不然他怎麼給工人交代啊。在他據理力爭下,領導同意了上次酒精廠報上來的方案,不過不要超出過多,免的引起別的單位的效仿,在談話過程中,可以看出領導對劉立生過分維護工人的利益,違背上級的決定是很不滿的,劉立生也沒辦法,要不解決這一問題,說不定這些工人會跑到市府上訪,到時麻煩更大,不光他受處理,連帶著局領導也會挨批,與其那樣,還不如這樣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