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才關於弟兄四個共同出資翻建老屋的說法,是來之前四兄弟商量好的,因為按照他的想法,整套四合院建下來再裝修好,得需要三十萬以上。這個錢不是小數目,如果由一個人出資,就會不小心露了富,說不定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而四兄弟共同出資就顯得非常合理了,既符合國情民意,又不會露富,所以王俊才這麼說。
眼看就要天黑了,四兄弟婉拒了柱子哥挽留他們吃飯的想法,坐車回了二中宿舍。哥哥們陪著王俊才回老家走了一圈,完成了老爸交給的任務,大家吃完晚飯,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王俊才就讓確定好的建築公司入場,開始測量放線的工作。王俊才把建築公司項目經理帶到柱子哥麵前,介紹他們相互認識,告訴項目經理柱子哥是自己聘請的監理,以後二位要相互多多支持。王俊才翻建老房子的事情,引來了很多街坊鄰居,因為平常誰家建房,街坊們都會去幫忙的。這次王俊才和別人不一樣,整個工程都包給了建築公司,自己連飯也不用管的。但是熱心的街坊來了,王俊才也不好意思馬上勸他們走,他趕緊讓柱子哥的兒子,去村裏商店買來了幾條,價格在村裏就算是比較上檔次的香煙,凡是來準備幫忙的他每人發了一盒,告訴了他們工程的具體情況,告訴他們有需要幫忙時,會讓人去請他們的。街坊們拿著煙高興地走了,隻是往邊上湊了一下,就得了一盒香煙,人們直誇王俊才會做人。
工地有柱子哥盯著,王俊才放心得很,自己奉行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原則,使得他從俗務中解脫出來,專心解決大事和自己不得不出麵解決的事。他從家出來,到了大隊部,想讓人領著去了解一下柱子哥說的那幾家困難家庭的情況。結果大隊書記趙曰峰自告奮勇,親自帶著王俊才去。路上趙書記給王俊才介紹了村裏的基本情況,希望王俊才多多支持村裏的工作,王俊才哼哈地答應了下來。
兩人首先來到位於村南的第一家,這一家主要的問題就是家裏有個臥床的病人,而且這個臥床的病人還是家裏唯一的勞動力,剩下女人和還未成年的孩子,生活非常艱難。王俊才當即決定以後每月資助他們家五百元現金,直到男病人死亡或者小兒子十八歲成年為止。王俊才辦完相關手續後,當場給了他們今年的補助四千元。一家人當然千恩萬謝,這比村裏每年給的兩千塊多太多了。旁邊的趙書記看在眼裏,記在心上,這個年輕人給了他與眾不同的印象。
第二家的情況有些類似,不過這家不是病人臥床不起,而是剛剛病人去世,花了他家全部的積蓄不說,還借遍了親戚朋友和街坊,這在左鄰右舍的證詞中得到了有效的證明。對於這樣的家庭,就不能采取第一家的辦法,一次性的給他家一些現金資助就可以了。王俊才同樣辦理了必要的手續,拿出一萬塊現金給了這一家,希望他們振作起來,努力打工改變家裏的經濟狀況。
第三家位於村北,王俊才和趙書記從村南邊往村北趕,中間路過大隊部時,趙書記邀請王俊才進去喝杯茶歇一歇再去。忙活了半天,王俊才確實渴了,剛才兩家條件都不好,王俊才沒有讓他們倒水。王俊才走到門前,看到門口掛著兩個牌子,前麵來的匆忙沒有仔細看,隻見一塊寫著蘇新村黨支部,一塊寫著蘇新村村民委員會。王俊才就問道:“趙書記,我離開村的時候還小,對村管理機構的叫法不是太了解,我記得那時都叫大隊,這是什麼時候變成村委會的?”
趙書記說道:“我記得是八四年改的,不過大家都叫大隊習慣了,現在還有很多老年人管我叫大隊書記呢。”王俊才是八五年暑假搬走的,原來那時候就改了名稱了,隻不過自己小不關注這個,所以才一直延續小時候的印象,管村委會叫做大隊了,看來自己還是得加強學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