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才隱隱約約記得他很小的時候,按他的年齡算大概在七十年代初期,台灣那邊經常有飛機飛到大陸上空往下空投物品和傳單。那些飛機不敢去城市上空,偷偷飛到農村空曠處向下空投帶著小型降落傘的箱子,很多農民撿到過餅幹糖果肉罐頭甚至還有收音機,在七十年代初,這些東西在農村可是非常稀罕的物品。但裏麵主要是花花綠綠的傳單,具體內容王俊才當時小,並不清楚,估計就是什麼反攻大陸之類的妄想之詞。一旦發現有撿拾到這類物品和傳單的,村裏的民兵就會挨家挨戶的搜查,老百姓對傳單不感興趣都會主動上交,但那些東西很多人就私藏起來了。
那時候生產隊還存在,老百姓上工像上班,吃的是大鍋飯,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出工不出力,都是在混日子。報酬按照累積的工分分配,家裏勞動力多的工分累積的多,年終分糧食就多。王俊才家當時勞動力少,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上不了工,老爸在外地工作,他的三個哥哥都在上學,王俊才還小啥也不知道,家裏隻剩下老媽一個勞力,上完工還得回來做飯伺候完老的伺候小的,真得是受了老大得罪了。最後年終結算,不但分不到糧食,還倒欠生產隊錢,多虧了老爸上班攢下些錢,填上虧空,分得糧食,才能勉強維持家裏人的生存。
這種狀況持續到一九七八年,分田到戶,個人承包,不管你家有沒有勞動力,隻按人頭分配田地。王俊才家當時有七口人,所以分了七口人的口糧地,地多了,老媽自己忙不過來,三個哥哥放假就去地裏幫忙,再加上老爸每年寒暑假回來參加勞動,王俊才一家當年就吃上了白麵饃饃,一下子就改變了原來那種饑一頓飽一頓,天天吃棒子麵窩頭的日子。
地還是原來那些地,人還是那麼多人,隻不過改變了所有製形式和分配方式,生產效率馬上就得到了提高,這和企業改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得不說,人天生就有利己性和自私性的,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在生存,隻有在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之後,人才能有閑心和餘力去關心別人。一個人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很難讓他拿出糧食衣服來救濟別人。當然這樣說,也不意味著公有製是不對的,或者落後的經濟形式。相反,它是比私有製更高級,更先進的,隻不過把這麼多以利己為主的個體組織起來,需要非常強大的組織能力和管理技巧,才能實現一加一大於二,人多力量大的效果。
隨著農業的改革,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決,人們不再為吃飯發愁了。但是在工業革命的發展大潮下,農業又遠遠落到了後麵。傳統農業產出附加值低,我國農業人均耕地麵積少,是製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三處著手。
第一處,也是見效最快的就是引導農業人口想城鎮轉移。這裏麵又分為兩部分,一是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使得更多的農村學生能夠考上大學,他們畢業後大部分自然會留在城市。第二就是吸引農村富裕勞動力去城市打工,並製定各種政策吸引他們落戶,但是這一條我們隻成功了一半,吸引打工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吸引農民工落戶方麵,各地政策力度很不夠。而且很多地方還非常排斥農村人落戶,在人人平等,隻有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被領袖說出來的幾十年後,顯然仍然沒有被某些執政者接受。
第二處,就是加快扶持農村集體經濟工業化,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鄉鎮企業的發展。這一步,農村集體經濟實際上是由農業向工業轉移,結果就是農村除了名字還有農村屬性以外,其他的和工廠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這一處,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像著名的華西村這樣的成功的經驗,正在成為無數農村集體的榜樣。
第三處,也是最難的一處,那就是想盡辦法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值,發展有機農業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手段。但是發展有機農業困難很大,除了要有嚴格高效的管理手段之外,也與自然環境的清潔度息息相關,在目前工業汙染治理不到位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大範圍推開的。有機農業隻適合於自然環境優美,遠離工業汙染的地方,蘇新村周邊河流密布,水質不錯,離最近的工廠也要二十公裏以上,可以作為有機農業試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