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做到善。善的意思是說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有善良的心,多做好事,樂於助人,遠離惡俗的事,多行善。有顆善良之心很重要,一旦失去了良心,現實的法律和道德約束將不會對其有任何的作用,他會胡作非為,為所欲為,好多無辜的人也將會受到他的傷害,不過這種人也將會受到法律的懲罰和道德的譴責。要養成善德。善德就是高尚的品德。以當前的現實來說,一個人隻要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了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以及培養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與精神,就能說他是一個養成了善德的人。要鍛煉善行。善行就是良好的行為。一個人為社會、為他人做好事,不是做幾次,而是做一輩子,那便是一種值得稱頌的善行。善行總是體現一定的善德,不落實於善行之上的善德,可能會成為海市蜃樓,轉眼即逝。所以,必須把善德與善行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要具備善心。即每個人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因為在你用善良之心善待別人的同時,就是在善待你自己。人擁有一顆善良之心,才會有生活的平和之美。當你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周圍的事物,你一定會發現更多美好的東西,才會正視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人、一切事,你才會體會到更多地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與關愛。善心的核心就是愛心、愛人之心,“像別人愛你那樣愛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積極方麵說,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站得住;要想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幫助人家萬事行通。從消極方麵說,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果一個人有了這種愛心,那他就不會嫉妒以至禍害他人,也不會“專靠落井下石,給別人製造災禍來謀生”。要培養善人。善良雖然寶貴似金,卻是人人都可以養成的品質,隻要能自覺地承擔起對社會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你就善哉了。善良雖博大如海,卻又蘊於簡單而平易的細節之中。有時,它是風雨中悄然為你撐開的一把傘;有時,它是黑暗中為你默默點亮的一盞燈;有時,它是寒冬裏為你燃起的一盆火。更多的時候,善良是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善意的微笑,一聲真誠的祝福。上述三項即善德、善行與善心就是善人所應具備的素質。
我們要做到美。美是奇特的東西,它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相互統一的。實際上“追求”本身就是對“和諧統一”的靠攏,而美也是一種善良意誌。美既是相對的,又是絕對的。它既能夠包含真,也能夠包含善。所有藝術都明確地追求美,比如說一場球賽如果必輸無疑,仍然要打下去,因為還有下一場,因為還有觀眾,因為還有很多。如果球賽結束了,所有都沒有了,再也不會有下一場,再也不會有觀眾,再也不會有自己,還有繼續比下去的理由嗎?真就是“不變”,不能被決定,不能被改變。不能挽回毀滅的命運。善就是普遍有利,現在是普遍無利。真和善不能成為比賽繼續下去的理由。隻有美,使得一切仍有意義。麵臨毀滅,我們仍然要追求美、享受美。比如那個“死亡球賽”的例子,雙方在共同演繹美、追求美、享受美,觀眾也在欣賞美。這個美可能會給一方帶來痛苦,但仍然是美。甚至這痛苦也會成為最美的部分。可以說世界上一切好的事物都是美,隻要觸動了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有所感動,發自內心的,都是美的。要注重美形。美形就是外表美或儀表美,也就是“外形美”、“形體之美”,或美的形貌,可統稱為外在美。在一定的意義上,一個人要具備這種美,才能把他的內在美顯示出來。要養成美行。美行就是行為美,也就是“優雅行為之美”或“美的德行”。美行與善行有聯係,但也有區別。如果說善行主要是做好事,那麼,美行則是要把好事做得更加完美一些。要具有美心。美心就是心靈美,也就是“內在美”。它的核心是高尚的情操,它由高尚的情感與美好的行為結合而成。追求崇高的理想,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都是心靈美的表現。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乃是一個人的心靈的集中反映。要培養美人。美人即美好的人、完善的人。上述美形、美行、美心三項乃是美人所應具備的素質。培養美人則是“求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用自己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用我們的智慧之心去尋找美。總之,我們的言行應該是真的,堂堂正正地做人。我們的言行應該是善的,既利於自己,也利於他人,既說好話,又做好事、做好人。
真善美是人的精神和理想追求。人類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覺悟,追求快樂的人生。有道是,結緣要結真善美,求真求善求美最根本。水向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向著真善美的大道走,這是人生最高貴的。真善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的,也是我們自始至終都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