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好些年不碰灶台,早忘的沒影兒了,便做出來,
怕也不是家鄉的味兒,好在妹子在,就勞煩妹子做幾樣南邊的菜,給我們姑侄倆好好解解饞。”
本來自己來別院就是給她做菜的,自然不會推辭:“不知夫人跟表少爺可有忌口的?有什麼想吃的沒有?”
蘇夫人搖搖頭:“妹子掂量著就是了。”
俺然點頭應了,告辭離開。
蘇夫人見她的身影走過小橋,不禁道:“這丫頭在安府當個廚娘,真可惜了。”側頭發現自己侄子望著曉青漸行漸遠的身影,一張俊臉仍有些紅,不禁笑了起來:“姑姑還說你一心念書,不動凡心呢,如今看來,莫非瞧上這丫頭了。”
崔誠之忙道:“姑媽說什麼呢,若傳出去,侄兒倒是沒什麼,豈不壞了人家姑娘的名聲。”
蘇夫人卻歎了口氣:“你瞧上這丫頭也沒用,就你爹娘那關也過不去。”見侄子有些不自在,便不再提,笑道:“不過,這丫頭的手藝是真好,聽說你爹去年花大錢,請了個厲害廚子,是什麼禦廚的弟子,倒是巧了,這丫頭的師傅也曾當過禦廚呢,一會兒你好好品品,比你家的大廚如何?”
不提姑侄倆這兒嘮家常,且說曉青,回廚房的一路都在想做什麼菜更恰當。
剛一見蘇夫人的侄子,曉青就推翻了自己前頭的想法,便崔誠之的打扮刻意低調,可他手裏那把看起來不起眼的折扇,怕是價值千金。
現代的時候,林杏兒喜歡這些東西,也收集了不少,天天跟自己叨叨,日子長了,多少也知道一些,就一個小小的扇麵就有不少學問,誰的字,誰的畫,乃至誰的印章,樣樣都有講究,小小方寸之間,卻是曆代名家的必爭之地。
這些扇麵的學問,曉青這個外行可看不出來,隻那扇骨卻認識,是犀牛角的,犀牛角何等名貴,尤其這般已經如玉一般潤澤的成色,恐有錢也不一定能尋得來,看起來,蘇夫人的娘家也並非毫無勢力。
看這位崔誠之就知道,即便家裏不是當官的,也該是個豪富之族,若出身豪富,自己今兒這幾個菜,便要費些心思了。
再有,這會兒不見蘇大人,怕是有事出去了,如今小舅子來了,他這個當姐夫自然不能慢待,陪席是一定的,蘇夫人剛說了蘇大人最喜歡吃肉,想來是變相提醒自己,別做的太清淡,以免不和蘇大人的脾胃,還得是地道的南菜。
曉青想了一路,到廚房的時候才算定下,隻不過食材上,有些怕要用別的代替,畢竟這裏是冀州府。
江南有無魚不成席之說,蘇州最出名的莫過於鬆鼠鱖魚,鱖魚這冀州府是沒有的,冀州府產的鯉魚花蓮草魚鯽瓜子等,也就鯉魚勉強可以代替廢材王爺多麵妃。
這道菜極考驗刀工,刀工必須精準,打出深淺正好的菱形花刀,方能成就其形,而做法上,古今也大有不同。
安記食單上記載了古法鬆鼠魚,掛的蛋黃糊,炸過之後,用油,醬油燒製而成,這樣做出來的成菜不夠漂亮。
經過曆代大廚的改進,到了現代,手法已經大為不同,現代是拍幹豆粉,入鍋炸過之後,再把炒好的鹵汁兒澆在魚上,這樣做出來鬆鼠魚,顏色漂亮,形狀也更為逼真。
一道成功的菜肴,需要色香味意形俱全,缺一不可。澆在魚上的鹵汁兒極為重要,熟蝦仁,筍丁,香菇丁,青豌豆,紹興酒,鹽,蔥白,糖霜,鮮湯,蒜末,豆粉,麻油,豬油,除了這些,還需更重要的一樣,山楂。
現代多用番茄,炒出的鹵汁顏色鮮豔,酸甜適口,古代還沒有番茄這種食材,古法裏找的酸甜口,都是用山楂。
隻要炒的適當,顏色也能達到要求,而且,用山楂調出來的酸甜口,比番茄更有層次。
第二道菜,曉青打算做一品醬方肉,這道菜是正經南菜,做法也算簡單,取上等五花肉,至少七層以上,方為上等,焯水,洗淨,入蔥薑,上籠屜,蒸七成熟,取出,等待冷卻後,改刀成方塊。
鍋裏墊一層香蔥,入生薑香料等,鋪上竹篾,五花肉皮朝下擺好,加調味品,黃酒必須沒過五花肉才行,中火燒製一個半小時,取出,原汁勾芡澆在肉上就算成了。做好的一品醬方肉,色澤紅亮肥而不膩,鹹淡適中,搭配米飯最好,是一道下飯菜。
第三道,曉青打算做碧螺蝦仁,這是一道蘇州名菜,以蝦仁為主,搭配蘇州所產碧螺春茶炒製,成菜茶香悠遠,清淡爽口,且蝦仁色白如玉,其間點綴茶葉嫩芽,漂亮素雅,既有河蝦鮮美又有茶的清香,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