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章、五元論隔位製衡循環機製
那麼,怎樣才能讓事物發展和思維發展剛柔相濟呢?怎樣把事物和思維發展的二、四階段和三、五階段合並到一起,運動到一個界麵呢?
回答是全麵發展思維方法,讓思維方法一起進入“六順”思維模式階段。
這不是空想,也不是設想,這隻是人類已知思維手段的總結而已。
我們已經在思維二、四階段,知道思維常用的方法是直觀思維和完成思維以及預測思維。這其中“預測思維”是思維進入二、四階段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說凡是思維進入二、四階段的人都喜歡預測未來,俗話說算命。
而當思維進入三、五階段時,思維很容易便推進到主觀思維,客觀思維和辯證思維階段,也就是說思維隻要進入三、五階段便會產生聯想、對比、推理、排序、總結、邏輯等等思維手段來思考問題。但事實上在思維三、五階段同樣存在“預測思維”方法,隻是這種思維方法含有邏輯推理思維的成分。
思維二、四階段的“預測思維”方法來源於天命論。天命論來源於上古的巫術和占卜,文化概念上講來源《連山》《歸藏》《易經》三易,因為三易來源於巫卜。
預測思維從思維原理上講來源於物性思維,這裏有唯物論成分也有唯心論成分,更多的是唯物主義預判思維。因為天命論來源於觀物成相,來源於人類觀察自然。
為什麼是觀物成相呢?因為人類觀察自然得到“貓生來會捕鼠,鼠生來會打洞”的結論。也就是說生於高貴之家,必有高貴人品,這是命。生貴則貴,生賤則賤,這是天命,這種思想來源於《易經》。
《論語·顏淵》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萬章》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所以古人從觀察自然中得出事物發展或思維發展存在既定軌道,就是在你成為“有”時,天已經給你設定了一條既成軌道,你此後的人生必然沿著這條軌道運行,也就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但是這種觀點西方人不認可,西方人不信天命論,因為他們沒有三易和巫卜,所以他不信生命有既定軌道這一事實。他們認為“人定勝天”。
不過中國的孟子也不完全認同天命論,因為他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這句話是說雖然死生已定,但通過修身,可以讓生死擴大,所以修身養性可以建樹、保存、延長生命。這裏的“修身”已經進入思維的客觀思維和辯證思維階段。也就是說孟子的思維方法已經接近黑格爾思維三階段了,可惜中國的數學起點在“二”而不是“三”。孟子又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這是“順受其正”就是將事物發展和思維發展推進到“六”順階段的正解。
也就是說思維方法不但有“直觀思維和完成思維”以及“主觀思維,客觀思維,辯證思維”階段,還有“預判思維”階段。思維發展的整個進程是從直觀思維、到主觀思維、到預判思維、到客觀思維、到辯證思維、到完成思維的整個過程。這是思維發展的六階段,從發現事物到思維結束分直觀思維、主觀思維、預判思維、客觀思維、辯證思維、完成思維六個階段完成思維的整個思維運動進程,這裏叫六順,這是“順受其正”的正解。
但是在正解思維六個階段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漢文化的五行學說。五行論嚴格地講與《易經》沒有關係,但是在《易經》衍生出來的文化裏五行論應用廣泛,並且非常重要。
在上古中原人看來,天地分乾坤、乾坤分陰陽,陰陽分男女,而這兩者之又是既互相獨立又互相作用的,而五行論最早出現在《尚書 洪範》中,五行“行者,順天行氣也。”故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組成生克互動地運行和變化過程,而五行又是一個整體概念。
五行概念產生後被應用到各個領域,在醫學有肺、腎、肝、心、胃五行運轉論,在文化有仁、義、禮、智、信五常道德論。五行概念在中醫和儒學中應用最為廣泛,而這一切又來自《易經》的陰陽剛柔理論。
在《易經》中天、乾、陽、男具有剛、健、壯、陽光、明朗、積極、好動、攻擊、侵犯等特性,並形成陽性文化和父性精神。而陽性文化和父性精神講勇敢、剛毅、直率、責任、擔當,講尊嚴和權威、講民粹、講民主、講進攻、講掠奪、講野蠻、占有和侵害,講契約精神、講狼性精神。所以你會看到凡是具有陽剛精神的人都會用父親般的溫暖來關愛兒女,關心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