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理性之九,找回“自我”
《易經??係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一陰一陽相間才能稱為道,繼承、發展、延續才是硬道理,而成就這一切的是性,是陽動陰承的互動過程。所謂“道”就是繼承、發展、延續,這是世界“存在”最完善的存在意義,沒有繼承、發展、延續說什麼都是鬼話,而成就這一切的就是一陰一陽之間的陽動陰承關係,而這種陽動陰承的關係還必須是有孕育能力的陰陽之間的關係。所以道是有繼承發展延續能力的“仁”才謂“道”,否則一切都是鬼話。
以往的翻譯多數都忽略“繼”和“性”的重要性,不能正確理解“繼”和“性”真實含義。“繼”就是繼承、發展、延續。“性”就是陽動陰承,引申解釋就是“仁”,“仁,上下間愛也”。並且這種陽動陰承的關係必須是有繁衍能力的間愛才能說是“性”,因為不能繁衍的“性”不能“繼”,所以不能繼承、發展、延續的“道”也不是“道”,是“器”,是工具。因此世界上最完美的“道”就是可以繼承、發展、延續,而成就這一切是“仁”,是上下間愛。
於是乎,知仁者看到上下間愛之心,稱讚這是陽動陰承的結果。一對有機緣有愛心有繁衍能力在一個特定時間上下間愛,發起陽動陰承的互動運動,新生命產生了。這個“生”的過程就是“仁”!這個過程起始於陽動陰承上下間愛的“仁”的結果。而“仁”的目的是“存在”,而存在的結果卻是“知新”。
“知者見之謂之知”,這句話非常重要,人從出生到老死,生命存在大概在一至一百二十歲之間,這是人的自然壽命。現代醫學證明人可以活一百二十歲左右。當然人的壽命受遺傳、生存條件、身體狀態、心理因素等等因素影響,壽命沒有一個統一的時限,也達不到預期標準。而人存在的結果要經曆的重要過程就是“知”。
在《易》學中事物(含生命)要經曆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十二階段的發展過程。事物(含生命)經亥子醜的孕育期,這裏水為生命泉源;在寅卯辰生育成生命,這裏木是養育之本;在巳午未達到鼎盛時期,這裏火是發展之力;在申酉戊達到豐碩成果,這裏金是成就之實。這也是生命起始於東南,滅絕於西北的天理。這個道理是黑格爾不知道的,隻有《易》者知之,此乃天之大機。
“知”來自於意識、意念、精神,也就是說“知”來自生命體。隻有生命才有意識、意念、精神,而生命在存在中最重要的生存過程就是“日新”也叫“知新”。知新是認知行動,屬於後天行為在尋找先天記憶。柏拉圖說人的認知行為是找回先天記憶,因為人的認知程序是在你出生之前已經拷貝在你的腦海裏東西,後天學習就是找回拷貝在腦海的已有認知的過程。這個“知”便是百姓日常常用而不知的學習過程,是找回“自我”的過程,而找回自我的過程又叫“用”,現代詞義就是使用、實踐之意。
因此,對普遍性而言,知新是他們天天使用卻又得不到普遍認知的事情。然而知新可以促進繁榮,增加實踐能力,知新可以培育德行,知道規製,所以理想的人格標準要大加宣傳,讓天下人都知道。教育乃“存在”之本,“知新”乃思維之源,有知新,理性才能追隨思維,讓理性更理性,讓存在更有意義。
理性分思維理性和行為理性兩種,而思維理性又分概念理性、邏輯理性和否定理性三種理性存在。行為理性非常簡單,隻有執行力和反執行力兩種。然而無論什麼理性都不能擺脫思維,而思維的本源就是知新,有知新才能繼承、發展、延續、進步。
西方哲學對於事物的“存在”持不同態度,並為“存在”的認知一直爭論不休。黑格爾認為物質的存在有別於主觀性、意謂性和想象性,而是客觀性的“存在”。而康德認為看到事物的存在是主觀的、偶然的和特殊的,是必然的和普遍的“存在”。
而事實是事物的“存在”分客觀存在和事實存在。無論是客觀存在或事實存在都分主觀階段、預判階段、客觀階段、邏輯階段、辯證階段而存在。而事物存在的真正價值意義並不是主觀意圖主導下的事物存在,而是在非主觀性、非意謂性和非想象性之外的思維下,客觀地看待事物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