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理性之十,客觀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這句話過去的解釋諸多,但都沒有解釋正確。不能正確解釋就無法讓現代人看到正確的《易》學。
這句話正確地解釋是:世界上最明顯,最容易讓人看到的是一陰一陽的上下間愛之心和陽動陰承得到的果實,因“仁”而繁衍的後代。天下最隱蔽、隱藏最深,最不容易讓人看到的是在“仁”繁衍後代之後,大家(普遍性)在找回“自我”的“知新”過程中所使用和實踐的應用手段,這是最不容易讓人看到,因為生活學習很普遍,常常在學以致用卻不易察覺,不明顯。而隻要萬物繁衍生息,繁榮昌盛了,就不用與聖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同憂。因為最明顯最廣泛的上下間愛之“仁”已經自成體係,最隱蔽最普遍的“知新”應用已經廣泛普及,所以不用與聖人一起擔憂了,盛德大業到來了。
世界是一陰一陽剛動柔順產生運動的、聯係的和變化的世界,通過上下間愛之心和陽動陰承得到繁衍生息,這是最明顯,最容易讓人看到的,也是最普遍性的。
黑格爾認為物質的存在有別於主觀性、意謂性和想象性,而是客觀性的“存在”。而康德認為看到事物的存在是主觀的、偶然的和特殊的,是必然的和普遍的。
“顯諸仁”符合康德的世界觀,康德肯定了看到事物的存在,是必然的和普遍的,所有的有繼承、發展、延續、進步的事物,都可以通過主觀的、偶然的和特殊的方式明顯看到。這符合《易》學精神。“仁”是必然的和普遍的。
天下最隱蔽,隱藏最深,最不容易讓人看到的是“仁”繁衍後代之後,在找回“自我”的“知新”過程中所使用和實踐的應用手段。必然的和普遍的認知最隱蔽,隱藏最深最不容易讓人看到。因為學以致用的應用手段常常不被察覺,在潛移黙化中不知不覺已經被感染,“知新”在實踐應用往往不易被察覺。
因此,找回“自我”的知新過程最隱蔽,最不容易讓人看到並應用到實踐中。故教育乃“存在”之本,“知新”乃思維之源,“應用”有別於主觀性、意謂性和想象性,而是客觀性的存在。
“藏諸用”符合黑格爾認為的物質的存在有別於主觀性、意謂性和想象性,而是客觀性的。教育、知新、實踐和應用都是非主觀性、非意謂性和非想象性的,而是客觀性的。
世界上一切教育、知新、實踐和應用都不是你怎樣就怎樣的,這裏受客觀存在的影響,客觀決定讓你怎樣就得怎樣。
在潛意識中影響到你生存、生活的往往是不易被察覺的實踐應用,並且這些潛意識以形而上學或意識形態的形式隱藏在實踐應用中,隱藏最深最不容易讓人看到,這是形而上學或意識形態以客位存在的事實。
真理就在這裏。比如你生在美國,你從離開娘胎那一刻起,父母就在教育你怎樣像狼一樣的成長。在知新過程中如何發揮陽性精神,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育你在矛盾中鬥爭,在鬥爭中成長,在成長中發展,在發展中奮進,在奮進中獨立,在獨立中開拓,而在開拓中要有憂患意識。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在傳播一種思想,做人要勇敢、剛毅、直率、責任、擔當,講進攻、講掠奪、占有和侵害,講契約精神、講狼性精神。
而在東方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在傳播另一種思想,做人要含蓄、溫順、矜持,講隱忍,講和諧,講寬容,要有被動挨打精神,屁股生來就是讓人揍的,挨父母揍,挨老師揍,挨領導揍,該!這是天經地義的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