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邵雍的太極數
程朱理學為什麼要提出“道理論”呢?在程朱看來,在“道”之上還有一個“理”,而這個“理”才是世界的本原。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易》文化並沒有將“理氣”單列出來,《易》文化單一認為天道是生萬物,生生謂之無窮。“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是周代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
到漢代《易》文化有所發展,《周易乾鑿度》認為“乾”為天,“度”是路,生生在“道”。《乾鑿度》認為宇宙生成經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渾淪→天地→萬物的過程。世界之初是寂然無物之態,此為太易。此後有氣產生,此時是太初。太初之後有形態出現,此時為太始。太始之後物質有質量變化,此時是太素。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是渾淪,渾淪未分而以統一的狀態存在是太極,太極元氣含氣、形、質三者為一,一生二,“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二為天地,天地又分為乾坤、男女,剛柔等等現象,天地動產生人或萬物。
到唐代,唐代《易》文化仍秉承漢代認識,唐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說:“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這裏仍把太極看作渾淪未分的統一狀態存在。
到宋代,北宋時《易》文化開始有變化,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說:“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人由道而行。”這裏邵雍把“道”首先分離開來,他認為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而天地人以物狀形態不同存在於是世界,但其產生的過程是一樣的,都必須經曆“道”產生萬物的過程。所以道是生成萬事萬物的通道、規律、或方法。道不生不滅,無形無象,卻是易之本,是事物發展、遞進的根本。而太極是道之極也,道為太極,但在道之頂端。
此時太極已經被肯定在道之前了,於是邵雍又說:“太極一也,不坳。生二,二則神也”,“太極不動。性也,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複歸於神。”《易》文化發展到邵雍這裏“太極”之中多了個“神”。
邵雍的意思是太極為一,是圓,不是山間平地,不人們看到的大地,它有形態是圓形的,這裏是他畫出太極圖的原因。太極生二,二則神也。神是什麼?神是性也,神是造物主,是創造萬物的主宰,它看不見摸不到但卻法力無邊。
在中國自古以來“神”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事物或人物。他們以人類的物性需求而存在於世間,也可以他們以人的理性需求而存在於世間。中國的“神”是擬人化的具體現象反映,如菩薩是供人們求平安的“神”,財神是供人們求發財的“神”。“神”自古在中國人心中就是一種力量,它可以統攝一切,主宰一切創造人和萬物。所以邵雍說““太極不動”是孕婦之態。“性也,發則神。”這是性引發神動之力,創造人和萬物。
太極為什麼不動。性也,發則神?這裏要先說太極,太極是渾然一體之物,在邵雍這太極為一,不動,也不平,非大家看到的大地一動不動,而是有內在變化的太極。“太極一也,不動。生二,神也”。因為孔子在《說卦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麼邵雍提出易有太極,這個太極在“是生兩儀”是存在一種“神”動之力,而這個太極神動之力就是奇偶之數。這裏的太極就是內涵陰陽奇偶兩數的渾淪之體,那麼這個太極就是類似孕婦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