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情場,官場 第二章(2 / 3)

市場是挑戰,也是機會。誰清楚自己的目的,找到了自己市場,誰就是幸運者。

然而市場上的競爭又是變化莫測、殘酷無情的,將徹底埋葬“大鍋飯”和平均主義。有成功者就有失敗者,而且不同情弱者。英國人八史密斯公布了一個貧富的比例:“有大量財富的地方必然有極大的不平等,有一個富人必須有五百個窮人。”

市場提倡公平競爭,公平交易,但更推崇實力:經濟實力,技術實力,產品實力,或者有超人的智慧。

社會韙個由經濟、文化、政治構成的三而體,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製約。係統控製理論專家又把經濟稱做“市場”;把文化稱做“情場”,因為文化裏包括信息、情感、精神、宗教、倫理、道德、知識、藝術等;把政治稱做“官場”。

中國過去是官場大、市場和情場小,一切為宵場服務。“既不促進市場發育,又不促進人性思考”。而所謂西方發達國家則是市場發達,官場萎縮,官場和情場為市場服務,市場往往決定著官場。西方許多玫治家的命運都取決於本國的經濟狀況。在美國發生的事很容易成為世界頭號新聞,那不是因為美國總統大,而是由於“美國經濟數萬億美元的不斷增長,向世界持續提供一個繁榮穩定的大市場。”市場大則國強。

中國的市場正逐漸健全發達起它優待捷足先登者。

錢與名

“名”和“錢”一一人人都知道它們的涵義和關係。就像人人都知道雞和蛋的涵義和關係一樣。越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越難說清楚,想要說出新鮮的深刻的話就更難。人們想到“錢”,就是一個概念:貨幣、財富。天下的錢都一樣,顏色、圖案、形狀各式各樣,內容相同,所起的作用相同。人們想到“名”就不一樣了。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名”,從內容到形式都不一樣。古人講究“以名舉實”。荀子說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墨家則把“名”分為“達名、類名、私名”。

今人對“名”的理解和分類就更複雜了一因政治活動而得名,因對人類科學有重大貢獻而得名,因擁有財富而出名,因在文化、藝術、體育運動等各種腦力和體力勞動中有卓越的成就而出名。有名副其實之名,也有浪得虛名的名。有大名、小名,大者獲得了世界級的名譽,小者隻在本民族、本地區乃至本縣、本鎮、本村有名。有永垂青史之名,有曇花一現之名。有流芳千古之名,也有遺臭萬年之名。

哪一種“名”讓人們容易跟“錢”發生聯想呢?

在過去,“名”跟“錢”很容易分開。甚至錢懸錢,名是名。比如:誰會把愛因斯坦和把諾貝爾僉質獎章扔給孩子當玩具的居裏夫人的名氣跟錢聯係起來呢?誰會把美國優秀的總統林肯的名氣和錢聯係起來呢?當年他弟弟向他借80塊錢還債,他寫長信講解怎樣做人、怎樣靠自己的勞動去掙錢的道理,不肯輕易借錢坑害弟弟。誰會把巴爾紮克、莫泊桑、契訶夫的名氣和錢聯係起來呢?列夫,托爾斯泰有錢,他是殷實的貴族,原本就有錢,並非用名氣換來的。

發明家諾貝爾有錢,這錢是用智慧和勤勞掙來的。他用這錢設立了一個國際規模的大獎,不僅使他自己的名氣更大了,也為後世不斷地製造世界級名人一當然,這不是諾貝爾獎的主要功繢,也不一定是他本人當初設獎的主要目的。

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

一種人有“名”無“錢”。如司馬遷、李時珍、杜甫、曹雪芹等。還有一種人,有權有錢就有名。如皇帝,在他們自己的朝代是最大的名人,也是最大的富翁。現代世界,“名”和“錢”的關係要緊密得多,複雜得多了。

美國總統是世界政壇的頭號名人,當總統前要競選,競選則需要經費。

日本的首相是名人,卻有那麼幾位首相和內閣大臣因“經濟醜聞”而下台。前不久,意大利政府的許多名人,也因錢的搗亂而紛紛倒台。這就是說,錢可以使你一朝成名。錢同樣也可以使你身敗名裂。

現代金錢,無比機靈,無孔不入,神通廣大得很。它們特別喜歡有權的名,有勢的名,有色的名。“錢”喜歡“名”的目的,是為了賺更大的錢!現代的“名”,不喜歡錢的也很少,想借助錢得到更大的名。

中國當下是“錢”在先,“名”在後。“錢”重於“名”,有錢不愁無名。有名無錢則有點難受。比如,有許多文人大喊大叫,要賣掉自己的名字,或賣掉一半名字去經商,經商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賺錢。這些人的名字是不是真的值錢?到底能值多少錢?是否都能賣好價錢?姑且不論,他們的急切情態、他們的勇氣、他們的雄壯,難道不是受了市場經濟的鼓舞嗎?說得通俗一點不就是受到錢的鼓舞和誘惑嗎?

“名”這個東西同“錢”一樣,越炒越多,越炒越大。叫賣一番,成了新聞熱點,成了人們荼佘飯後的話題,名氣不僅沒有丟,反而更大了。上來就先賺了一筆!

也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