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情場,官場 第四章(1 / 3)

市場,情場,官場 第四章

七嘴八舌論經濟

現在人們議論最多的話題是經濟人人都有發言權、都敢說、都能說的話題是經濟。

當代社會最敏感、最關心的問題,仍然是經濟。和以前相比,人們對政治的熱情大大地降低了,卻顯得健康而正常,在政治上並無不安全感。相反,人們口袋裏的錢多了,在經濟上反倒失去了安全感。貧窮容易使人知足。

這知足又製造新的貧窮。

商品社會,無時不在存在著商品和金錢的誘惑。於是就有了競爭,競爭又推動物質世界的發展。

消費者多種多樣的需求,呼喚多種多樣的產品,多種多樣的產品成就了多種多樣的企業家。當今中國怎麼樣成功的沒有?怎麼樣發財的沒有?

有的靠國營企業的強大實力獲得了成功,也有的靠一台冷飲機或一副木匠工具發家成了億元富翁,更有活躍在各個地區的集體企業、鄉镔企業、區街企業、合資企業、獨資企業裏的成功者……天津《城市人》雜誌社編譯所蘇書堂同誌在友人的鼎力協助下,出於對改革開放大業的使命感,苦心孤詣地編輯了一套大型書係《大業千秋》。這本書,3裏記錄了一百多個企業家的理論和實踐。其中有一部分省市的領導縱橫捭闔地論經濟……他們各有自己的成功之路,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再搞唯一的典型的統一的模式。

他們也各有自己的理論一正是這與眾不同的見解,指導他們有不同尋常的做法,在激烈地生存競爭中獲得了成功。

他們是實踐家,又是理論家。他們能夠自圓其說,他們的實踐是成功的,他們的理論是被成功的實踐所驗證過的,因而更為寶貴。他們的理論不僅追求光,也“追求果實”。

當然,他們的理論是具體的理論,與國家的宏觀大論並不矛盾。大理論越概括就越具體,太具體反而顧此失彼,難以號令全局。而成功的企業家的具體,越具體、越行之有效,就越具概括性意義。

有多少成功的企業家,就有多少獨特的理論和實踐。

這才叫“搞活”了。

思想“活”了,理論“活”了,企業家“活”了,消費者“活”,經濟才會“活”。

過去我們搞了一個又一個的政治運動,每搞一次運動都說是“改天換地”,“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我們已記不清進入過多少“新時代”了。事過之後回頭看,卻不知“新”在何處?

如今沒有人再高喊“砸爛舊世界,跨入新世紀”了。相反,現代社會倒經常向人們發出憂心忡忡的警告,什麼“進入低穀”啦、“迂回”啦,“防止過熱”啦,等等。但時代卻悄悄地變得陌生了,甚至令人跟不上它的變化。

商品社會競爭的優勝劣汰,促進發達,也會造成失業。失業已不再是新鮮事,但失業率加大就會成為一個國家的敏感的不安定的因素。由於苦樂不均,大家都很緊張,發牢騷在逐漸失去市場。春風得意的人不會對失意者的怨天憂人產生共鳴,忙忙碌碌顧自己的人也沒有功夫聽別人唉聲歎氣。

隻有靠自己進行艱苦的思考,隨時隨地準備戰勝每一瞬間的意誌軟弱,在競爭中甚至在痛苦的格鬥中享受前進的快樂。

一位大型國營企業的廠長說,感情十產品二市場。這個公式是他的經營成功之道的概括,使他的企業名揚中外。

另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則說,什麼都可以投入市場,唯獨感情不能投進去,市場太殘酷了,無人情可言。

成功者的經驗千千萬萬,失敗者的情狀萬萬千千,各人的經曆不同,感受不同,結論也就不同。

《大業千秋》這本書為一切對經濟運作感興趣的人,提供了多方麵的翔實的材料和見解。是一部中國經濟處於轉型期的記錄。

這裏記錄的是支撐企業、處於大競爭最前線的人的業績。記不得是哪位哲人,說過大意如此的話:

榮譽屬於真正處於競技場中的人,盡管他臉上3沾滿塵土、汗水和血漿。榮譽屬於勇敢奮鬥的人和遭到挫折的人,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努力是保證不會有錯誤和缺點的。……

年味兒

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氣氛。

聖誕節、元旦的氣氛跟春節就不一樣。什麼叫氣氛?就是一種傳統,一種習慣,一種氛圍,或者叫一種味道。過年要有年味兒……每年的味道不盡相同。但基本味道不變。如中國人過春節要團圓、拜年、燒香、上供、祭祖、拜佛、放鞭炮、驅鬼魅、除夕要吃餃子、初二要吃麵條兒,等等。

過年的許多傳統習俗又跟宗教有關。

設想如果沒有耶穌基督,聖誕節和元旦就無從談起。天津人也不可能從電視上看到西開教堂莊嚴隆重的聖誕儀式。如果離開儒、道、佛等教,春節的味道也會大減。

春節的味道從“臘八”就可以聞到了一一實際上古時的春節就從這一天開始。按習俗人們在這一天要喝“臘八粥如今的城裏人在這天不喝粥的也很少。至於為什麼?恐怕就沒有多少人能說得清楚了。一種最普遍的說法是身為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子的釋迦牟尼,舍棄了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經過六年苦修,一天因勞累饑餓過度昏倒在地,一牧女用雜糧加野果熬成粥喂他。他喝了粥湯精神振奮,到尼連河洗了澡,然後靜坐在善提樹下沉思。終於在中國農曆1月8日得道成佛。

就這樣地道的中國“臘八”變成了釋迦牟尼的“成道節”。煮粥敬佛,喝粥能祛邪免災一一這一習俗便沿襲了下來。

今年的“臘八”,大悲禪院裏聚集了兩萬多人。和尚們用一夜功夫熬成的六大鍋七大桶粥,在早晨六點鍾就被群眾喝光了。

去年的正月十五,大悲禪院裏的香客有四萬多人。據市宗教局的佶計,今年還會更多。每年到禪院進香的人達70多萬,包括許多外國人。

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說,佛不是神,也不是創世主。一切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利人自利。實際上宗教是一定的社會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

馬克思說:“我們不把世俗問題化為神學問題,我們要把神學問題化為世俗問題”,“宗教的苦難既是現實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苦難的抗議。”

縱觀曆史,太平盛世,佛教也興盛。社會動亂,也是佛教的劫難。“曆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有宗教變遷相伴隨。”

進大悲院燒香的人絕大多數是普通群眾。也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和幹部,甚至是地師級以上的高級幹部一他們並不燒香磕頭,但對佛陀懷有真誠的尊敬。不論禪院裏擁擠著多少人,沒有吵架的,沒有流氓、小偷一一這也是一種年味兒,一種除舊迎3新的活動。

不隻天津如此,用宗教局楊副局長的話說,上海的玉佛寺促進了上海的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到上海的外國人百分之七十都要去拜玉佛寺,包括許多政界要員、巨賈大亨、文化名流。寺廟的香火旺盛能帶動旅遊業,吸引外資。玉佛寺每年收入00多萬元。

而今年春節最適合的一句話是“恭喜發財”。人們都在想錢,或者跟錢有關的問題。有的人笑,有的人則笑不出,甚至還有人想哭卻找不到地方。

這時候更需要堅定地把持住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每個人身上的潛力是巨大的,意識能超越自身,守住自己世界就會向你靠攏。

全世界都在除舊迎新,今年的年味兒裏似乎夾雜了更多的火藥味和憂慮。費孝通老先生直言不諱地呼籲:“當今世界需要一個新的孔夫子。”

人類懂得關心生態問題,卻不關心,甚至不知道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該如何相處?目前導致世界大混亂的各種衝突,“反映人類心態失調,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更大規模的戰國時代,呼喚孔子,尋找一個人類共同生存下去的辦法”。

一一這也許正是佛教興盛的一個原因。僅英、美、法、德。獨聯體這些典型的西方國家,佛教徒就超過了百萬。

佛教並非避世,而是充滿活力、充滿創意地麵對生命的不安與煩惱的本質。將宇宙人生現象的活4動,從時間、空間、邏輯等關係方麵加以考察,使一切社會的、道德的、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身體健康方麵的善增加。有足夠的勇氣努力趨向理想,淨化社會,甚至越超階級和種族。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黨中央發布文件,每個公民都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這一方針無疑有助於改革開放,也給每一個新年增加了一些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