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情場,官場 第三章(1 / 3)

市場,情場,官場 第三章

名牌效應

在眾多國人毫無準備的情況下,世界進入了名牌時代。

首先是在富翁階層展開了名牌的追逐,名牌的對抗。一頓飯要講究吃個萬元肚,上萬元一套的西裝,幾千元一雙的皮鞋,從裏到外、從頭到腳都包裹在名牌裏。吃喝拉撒抽住行全要講究名牌。

在社交場合,尤其在生意場上,是“土”,是“洋”,能不能瀟灑得起來,就看你是否擁有名牌。

最高的境界當然是自己手裏有名牌,自己的企業是名牌,自己的產品是名牌。

其次是自己裝備了一身名牌,象征著身價和資本,先把別人鎮唬一家夥。

最低也要認識名牌,能夠談名牌,從對方的行頭、汽車、筆、打火機、煙等,知道人家的實力、性格和教養。

普通百姓目前恐怕連認識名牌的程度也達不到。但,隻要家裏有年輕人,就會感到名牌的誘惑和壓迫。買不起髙檔名牌也要弄一件低襠名牌買不起真名牌,也要弄一件不真不假、半真半假、名真實假的玩藝兒。

名牌是現代人成功的標誌。它象征著一個人的地位、財富。

名牌代表著一種時尚,甚至成了一個人的信心、能力、人格的有形表現。

“精品屋”已經不過癮了,現在時興“極品商店”。一雙皮鞋3000元,一個打火機4000元,一副眼鏡000元,一條褲子4000元,一根皮帶1000元,一隻戒指380000元……當你到這些“極品商店”轉一圈兒之後,自然會生出許多感慨,想不到中國會有那麼多有大錢的人,買得起“極品”的大有人在。同時,還會發現,絕大部分名牌產品是外國貨一一也就是說,“名牌效應”成全了國外的廠家。

商品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叫做“名牌經濟某地國營羊毛衫廠倒閉了。引來一位外商,用原設備,原班人馬,甚至還保留了一部分原來的產品式樣,隻是換上了人家的牌子,企業就起死回生了。

因為人家的牌子是名牌。

中國的企業界是否像中國的消費者這樣有了如此強烈的名牌意識?

也許有人說相當多的企業考慮生存問題還來不及,哪有精力創名牌。

沒有自己的名牌,就得老考慮生存問題,永遠在饑餓線上掙紮。狗熊掰棒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上升到理論上叫“船小好調頭”一老調頭還能夠前進嗚?

現代企業一起步就應該有名牌意識。創出名牌就是最好的生存。有名牌意識的企業,從一誕生起點就高,也就更有前途,會成為名牌企業。海王公司、巨人公司,不過是近兩三年創建起來的企業,已小有名氣,產品相當有前途。利勃海爾、雙星運動鞋、太陽神、三九胃泰等等,也不過是近十年才創出的牌子,在國內已經算大有名氣了。

創造名牌需要時間。

中國有許多很老的企業,可惜以前注重計劃多,注重牌子不夠。因此老而無名,老有危機。可口可樂多少年了?奔馳汽車多少年了?他們圍繞著名牌調整自己的企業。保住了名牌就不愁保不住企業。甚至越老牌子越香。

這與我們的一些老企業正相反。沒有名牌的老,意味著落後、陳舊,隨時都可能被淘汰。

所謂“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皇帝的女兒”就是塊金字招牌。要保住“皇帝女兒”的牌子才能“不愁嫁”。

把經濟搞上去是“千秋大業”。“大業”如何“千秋”?也需要創出名牌,保住名牌。沒有名牌,難成“大業”,保不住名牌無法“千秋”。

我們有許多深刻的教訓,至今尚未認真記取。比如好不容易創出一個牌子,剛有點名氣,就粗製濫造、弄虛作假、你爭我奪,又用自己的手把它砸掉。

名牌不隻是代表經濟效益以及經濟和科學技未的水平,世界名牌是一種文化,可以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形象。

如果我們的社會時尚,不隻以消費名牌產品為榮,更多的是鼓勵以創造名牌為榮,小名牌變大名牌,國內名牌變世界名牌,那才算是健全的名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