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選擇了強大和正確,便憎惡懺悔。認為一切懺悔都意味著背叛,都是軟弱和怯懦的表現。他無法再從頭活過。他的信念像冰一樣死板和粗糙,且一點點在溶化。
也許真像俗話說的,人生就是騎著馬找馬,跑得越快、出去的越遠,越容易迷失自己。他把自己丟在了什麼地方?困在了什麼地方呢?
想當別人夭津有句俗話:“氣人有,笑人無”。
“氣人有”是氣自己沒有,“笑人無”的人也會—氣人有、氣自己無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整個世界,擁有別人所具有的全部東西。
人似乎有一種習性,不想當自己,卻老想當別人。老百姓羨慕法官,法官認為當老百姓更自在,有權的想有錢,有錢的覺得有權力更好,農民認為進城好,城裏人覺得到農村發財更容易,個體戶想成為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想經商……這山望著那山髙,一山更比一山高。比起現實,人們更喜歡憧憬。對命運抱怨過多,就會生成許多不滿足感。欲望跟自己的實際情況不相稱,就容易被欲望出賣。
一這並不等於說人不該有理想,有雄心,有廣泛的興趣和多多的希望。
但,為了影子而拋棄實體,不以事實看現實、而以欲望看現實是不明智的。總以為自己沒有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才是自己最想要的,從虛幻不斷移向虛榮,久而久之,精神落入一種沮喪,如王爾德所說:“野心反倒成了失敗者的最後一個避難所”。對自己失去信心了,才想去當別人。人在青少年期總要接受別人的影響,將來要成為像誰誰一樣的人物。到成年實現青年時立下的目標,是幸運的成功者。更多的人常常遠離自己,不停地尋找自己。人到老年才可守住自己,到那時也隻能扮演自己了。為什麼老年人一般都性情平和、沉穩,因為放棄了許多東西,隻剩下自己了。其實人的生活難得十全十美,各有不同的苦樂。要有確信自己獨特的主見,承認並發揚自己的獨特性,就有創造力,就能享受自己的生活。如今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多了,有危機感的人也多了;相對來說每個人的錢都比以前多了,更不滿足的人也多了;抱怨懷才不遇的人少了,有感激心理的人也少了。總之,每個人到世上來都要扮演一個角色,有朝一日“你演完戲下了台,找個合適的位子坐下來,好好觀賞。如果你已盡力浪過你的角色,坐下來欣賞時你會覺得更充實”。
守住自己
許多人羨墓他,才剛五十歲,該有的全有了:職稱是編審,到頭了;職務是主編,在編輯這一行裏也算到頭了!
隻有他對自己滿意不起來,甚至有一種日益強烈的恐慌和危機感。他已沒有競爭的銳氣,多年來吃太平飯吃慣了,他不相信自己除去當編輯以外還能找到其它工作來養家糊口。
正值盛年,生命應該是碩果累累的成熟期。他卻感到自己急劇萎縮,精神越來越封閉,敏感而脆弱越來越不會交際了,害怕聯歡會、茶話會及各種各樣的聚會。見別人熱熱鬧鬧,談笑風生,他卻插不上嘴,格格不入。虛偽的套話不願說,應酬得體的妙語找不到。呆板僵硬,渾身別扭。還容易給人造成許多誤解。
越來越害怕上街,害怕去買東西。到國有商店去,怕受服務員的輕慢和冷言冷麵;到自由市場去,容易上當受騙,更受不了個體戶的糾纏,油嘴滑舌轉眼變成惡言惡語,你多看他一眼或碰一下他的東西,都有可能惹出一場麻煩。論嘴他說不過人家,論吵他眇不過,論打他更不行。忍氣吞聲心裏魯又擱不下這羞辱,長時間扯解不開,在心裏形成一塊陰影,便更覺活得窩囊,瞧不起自己。
別人摣了你反罵你沒長眼。別人惹了你,你往後退,人家反而向你眼前伸拳頭。他心裏常冒出這樣的念頭:如果再年輕二十歲就不顧一切地去少林寺學一點功夫,不為欺人,隻求不被人欺。如果以他現有的成就、地位去交換一身能魴自衛的功夫,他會非常高興。他相信藝高人膽大,有本事自保9喘氣就舒暢,生活的空間和自由度就大……現實使他的生活越來越封閉,除去上班就呆在家裏,不願與人來往,不願與外界接觸,一切都沒有意思。他像個玻璃人,仿佛一碰就碎。越不願意與外人打交道,免不了非打交道不可時,就更容易受氣、受騙。他處處不適應,覺得難以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下去,他沒有這樣的能力。這生活屬於下一代人。這不是一個誠實內向的人生存的時代……聯合國衛生組織090〉公布了健康的新定義:“健康不但是沒有軀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依據此標準,他顯然是得了一種“生理、心理狀態不完整和缺乏社會適應能力”的病。一個老實巴腳的知識分子在處於轉型態的社會很容易得這種病。而且社會嚴酷地拒絕再發給他們一頂“清高、孤傲”的頗為漂亮的帽子遮醜,他們將被公開譏笑,被指斥為“沒本事”……怎樣醫治他的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