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呢?假如你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隻顧今天而不管明天,那為什麼又去買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呢?因此,對來世根本不考慮的人,完全是一種目光短淺。
當然,一下子要改變父母的觀點,可能也有一定困難,但隻要你長期努力、毫不氣餒,相信遲早有一天可以感化他們。在我的印象中,有些兒女不僅僅用一年、兩年,而是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最後讓父母成了信佛的人。
問:我是一名編輯,想請教您一個問題:若把《般若攝頌》等法寶送給不學佛的人,他們雖然喜歡,但有時候放的位置不太好,如此就會有過失,那我們這樣做對嗎?
堪布答:將《般若攝頌》《金剛經》《心經》等法寶,與別人結緣,肯定是有利的。但密宗的有些特殊法本,則沒有必要送給未得過灌頂的人。
像《般若攝頌》等顯宗經典,別人若能掛在身上,即使偶爾因不信佛教而不小心踐踏,但由於你發心清淨,對他也會有幫助。不過你送給別人的同時,也應該提醒他:“最好不要放在不淨處,若能時時恭敬,對你的今生來世都有利。”
通過這種方式,讓他與殊勝經典結上善緣,這很有必要,也有很大利益!
問:《金剛經》中有句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現在許多人隻重視“無住”,比較容易忽略“生心”。請您從藏傳佛教的角度給我們開示一下,無住、生心是什麼樣的關係?這個無住而生的“心”,又是什麼心?
堪布答:我講《金剛經》時也說過,“應無所住”是講空性,一切法在空性中安住,除了空性以外沒有其他,即第二轉法輪的意義;“而生其心”是講空性的同時顯現不滅,如來藏光明可以在空性中產生,即第三轉法輪的意義。六祖在聽《金剛經》時,為什麼聽到這
一句便當下開悟了?原因也在這裏。
所以,這段文字特別重要,你們方便時,可以看一看我寫的《能斷:金剛經給你強大》。
這句前麵抉擇了空性,後麵抉擇了光明,亦即我們所說的現空雙運、明空雙運。所謂明空雙運,“明”就是心的本來麵目,“空”
是抉擇它時找不到一個實質,這二者本體並不是分開的,而是無離無合、融為一體的。隻不過眾生沒有了達這種境界,而《金剛經》
恰恰談到了這一點,因此,後來許多大德在讀誦時,經常念到這裏就開悟了。
你們對《金剛經》全部記不住的話,也要經常念這一句。它雖然是很簡單的語言,卻完整詮釋了心的本體空性、自性光明,大圓滿中也是這樣講的。
這種明空無二無別的本體,不論你起分別念還是不起分別念,都不會離開。但這種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一定非要用文字來描述。
問:我覺得偶爾的發心挺容易做到,但這種善心卻很難擴大、持久,經常就把發心這件事淡忘了,這該怎麼辦呢?
堪布答:即使你不能長期發心,也可以像“壹基金”提倡的那樣,一個月發一次心,或一個禮拜發一次心。若能人人如此,積極參與善舉,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當然,如果你的願力不錯,能夠長期發心,這不但有利於弘揚佛法,對自己也是個很好的鍛煉。否則,每個人都不願意做好事、特別自私的話,整個社會最後就會變得麻木不仁。
問:我先修顯宗,後修密宗,或者顯密同時修,會不會影響修行的效果呢?
堪布答:不會。其實,我們藏傳佛教中,全部是顯密圓融,不可能單獨修一個顯宗或密宗。顯宗和密宗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一起修不會有任何影響。
現在有些不懂佛教的人,經常聲稱顯密水火不容,甚至認為藏傳佛教隻有密宗,這種觀點很不合理。其實,藏傳佛教對於顯密都要修學,像《心經》《金剛經》等顯宗經論,我們佛學院都曾學過,從來不會隻修一個密宗。
因此,對顯密教法不了解的人,千萬不要信口開河,佛陀的所有教法,都是融會貫通的。
問:我們很多人在網上聽了您講法,覺得非常欣喜,大家有個共同的問題是:如果想跟隨您到佛學院學習,不知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應該如何做?
堪布答:佛學院的海拔比較高,住處也不方便,一般人去了還有高山反應等,所以,不一定非要去佛學院不可,通過網絡、光盤來學習也很好。
而且,我在佛學院所講的法,除了極個別密法之外,全部是對外公開的,在“智悲佛網”上可以收看所有內容。現在的網絡十分發達,依靠這種方式學習,可能更加方便一點。
問:我是個初二的學生,信佛也有兩三年了。但最近我上了中學,是基督教辦的,我跟同學說自己信佛,就會遭到歧視。請問,我應該如何麵對?
堪布答:你的問題很好,也很實際!處在基督教的學校裏,可能是有些人不理解你,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心理作用。
一個人無論信什麼教,哪怕外境的違緣再大,信仰也最好不要輕易改變。聽說在香港這邊,有佛教老師到基督教的學校講課,也有基督教老師到佛教的學校講課,彼此之間還是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不排斥的。
本來,學宗教的人在社會這個龐大群體中,占的比例並不大,而且許多宗教中,都有慈悲的一麵,所以,我想你在那裏應該不會有特別大的困難,或許是你的心理作用。當然,假如有些人的行為比較過分,那采取一些措施來調解,也是有必要的。
總的來講,宗教之間發生衝突,宗教徒之間互相排斥,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有理智的人應該不會這樣做。
問:我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有個問題:在漢地這種大部分人都不信佛的大環境中,我們如何更廣泛地弘揚佛法?
堪布答:我覺得弘揚佛法要靠緣分。佛經中也說:“不恭敬者勿說法。”別人若實在沒有信心、恭敬心,那佛法也不要在他耳邊傳授,應該尊重他自己的選擇。所以,佛法若確實弘揚不開,也沒必要特別勉強。
但如果弘法的因緣具足,我們則不能以時間過長、工作太忙、私事太多為由,隨隨便便放棄,而應將弘法利生放在首位。
為什麼呢?因為佛教的思想極為殊勝,若能以佛法饒益他人,那遠遠超過金錢、地位上的幫助。
因此,大家有緣分弘揚佛法時,理應排除萬難,不懈地努力。
問:我是香港理工大學的職員。我剛出來工作不久,工作很忙,又要靜修一些佛法,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請問,是不是我學佛的誠意不夠呢?您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堪布答:就算我們平時特別忙、有一些生活壓力,至少也應該在早上起來時,對上師三寶磕幾個頭,念誦百字明等簡單的咒語;白天不管做什麼事情,哪怕沒有修行和念經的時間,但坐車也好、出門也好,一切行為都應以一顆菩提心攝持,盡量想到利益眾生;然後到了晚上,可以反省一下今天的所作所為,看有沒有害過眾生?有沒有一顆善心?有善心的話,就把這個功德回向一切眾生。
這即是大乘經常講的“三殊勝”教言。通過這種方式,即使你工作再繁忙,日積月累的話,功德也會積少成多、水滴石穿。
附:索達吉堪布受邀演講大學名錄(注:本書內容引自以下大學演講)
青海師範大學《 佛教文化的價值觀》
西安交通大學《 科學怎樣成為幸福的階梯》
山東大學 《佛教的利他性》
湖南師範學院《佛教慈悲觀與道德教育》
華中科技大學《佛教的真理觀》
北京師範大學《佛教的人生教育》
香港教育學院《逐夢人生? 開啟心靈教育》
香港科技大學《科技發達時代的佛法教育》
香港大學《自心寶藏的探索》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問佛陀情為何物》
廈門大學《 “如來藏”思想》
廣西大學《 佛教的低貪生活》
汕頭大學《 幸福的根本是心》
蘭州商學院《 心底無私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