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誰會愛盡天下人 第18章 智慧無處不在——索達吉堪布精彩問答(2 / 3)

堪布答:我雖然去過不少國家,但沒有一見到某人就覺得他跟佛特別有緣,因為我沒有他心通。

不過在我的印象當中,有些人看到三寶,態度特別恭敬,我覺得他應該和佛有緣;有些人表情特別冷漠,我覺得他應該暫時和佛無緣。當然,這隻是我的感覺,不一定可靠。

問:您覺得我跟佛有緣嗎?

堪布答:嗬嗬,你跟佛有緣,因為你具有如來藏!

很多人都問過這個問題。按照大乘佛教的觀點,每個眾生都具足如來藏,到了一定時候,這種佛性就會蘇醒,因此,可以說每個眾生都跟佛有緣。隻不過對某些眾生來講,這種因緣暫時還沒有成熟。

在我的感覺中,現在許多人非常有善根,隻是他們以前沒有學過佛法,不然一定會明白不少佛教的道理。

問:一般人接觸宗教有兩種途徑:一是先信仰、後理解;二是先理解、後信仰。對我個人來講,從小接觸過佛教的一些典籍,比如說《西遊記》,對佛教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進而對它產生興趣。

請問,這兩種途徑您怎麼看待?

堪布答:我覺得這兩種途徑都正確。有些經論中也說,入道的話,有些人是從智慧入手,有些人是從信心起步。

以信心入門的人,剛開始可能帶有迷信的成分,但慢慢深入佛教的教義後,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找到正確的方向。還有一種是,最初通過各種途徑先了解佛教,然後再步入佛門。這兩種都是可行的。

當然,假如你的信心不到位,或者智慧不到位,也會有顛倒執著的現象出現。

問:我是清華大學的學生,您在演講中提到要相信因果、相信前後世,這種觀念對佛教徒來說,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從小就受唯物主義教育的人,對此很難以相信,就算佛教中有一套推理方法,卻也未必適合他們。您能否用更簡單的方式,來闡述前世後世的合理性?

堪布答:要想扭轉別人的信仰或思想,的確不太容易。尤其是你們上幼兒園、小學時,大腦記憶力是最強的,那時候的習慣將影響自己一輩子。所以,我希望現在的父母、老師常給孩子灌輸“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令其從小就做一個好人。否則,長大之後沒有特殊緣分、前世因緣的話,讓他一下子相信前世後世,恐怕有一定的困難。

當然,也有一些辦法,比如常給他講些因果的故事,尤其是大學生的話,從理論上可以跟他辯論。倘若你的理由充分,他辯不過你的時候,雖然嘴上不一定承認,但心裏還是會思考:“萬一人真有前世後世,那我該為後世如何打算……”

所以,我覺得有兩種方法:一是從小就教育正確的觀點;二是實在不行,可以跟他辯論,這樣,或許他的見解能改變過來。

問:即使我們相信前後世存在,但在生活中,也很難時時以此規範自己的行為。舉個簡單的例子說,大家明明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許多人還在吸煙,這就是“知道”與“做到”之間的距離,那我們該如何逾越這個鴻溝?

堪布答:如果你把這個問題看得特別嚴重,即使習氣再深厚,恐怕也不敢輕易造次。

比如,你知道殺了人的話,法律製裁特別可怕,那麼就算自己嗔恨心特別大,也還是不敢殺人。同樣,假如你真正相信後世存在、殺生定會墮入地獄,縱然相續中的煩惱再猛烈,也不敢隨便殺生、造惡業。

因此,關鍵要看你對此有沒有信心。如果隻是半信半疑,那造業是很正常的;但若信心非常大,一般來講,絕對不會明知故犯。

問:我是人民大學的一個訪問學者。我想問一下,您對佛教是僅處於理論上的思辨、哲學觀念的研究,還是像傳統那樣需要修心?

堪布答:問得好!佛教不僅需要我們從理論上了解,更重要的是付諸實踐,真正去修心。

假如你修心達到了一定境界,不管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會出現一些超越言思的境界。絕對會的!

我自身在這麼多年來,不但喜歡看書學習,而且特別希求修證。

不管是出離心、菩提心,還是無我的智慧,都有過係統修行的經曆。

自己雖然修得不太好,但這方麵確實花過一些時間。否則,光是理論上講得滔滔不絕,卻一點修證都沒有的話,那隻是花言巧語,完全是一種“泡沫”。

《華嚴經》中也講過,猶如漂浮在河裏的人,因怕溺水而最終渴死一樣,我們聽聞佛法若不去修持,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

問:我是香港公開大學工商管理的碩士畢業生。我每年隻有幾天時間,在深圳、廣州與上師會麵或開法會,從上師那裏學密法的機會非常少,這是一種痛苦。如果您是我的上師,會怎麼處理這個問題?

堪布答:如果說、假設說我是你的上師,那麼我可能跟你悄悄地商量,“看怎麼辦?”(眾笑)

不過,你的這個問題,現在也比較普遍。尤其是有些上師的事業越來越大了,弟子親近他的機會就越來越少。所以,你一年中跟上師在一起的時間,如果隻有幾天的話,就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與上師見麵上。

其實,與上師見麵並不是很重要,修學上師所傳的法,經常看

一些上師的法本、教言,這才是最關鍵的。

親近上師固然好,但上師隻有一個,弟子卻成千上萬,上師肯定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弟子,應該不斷學習上師的教言,同時要精進地修行。

問:六祖惠能說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佛教認為什麼都是空的、什麼都是虛的,那我們為什麼還會執著呢?

堪布答:按佛教的觀點:萬事萬物都是如夢如幻的;進一步剖析,這種如夢如幻也不存在,萬法統統是空性;再進一步剖析,所謂的空性也不存在,完全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不僅是佛教,物理學也有類似的認識。對於一張桌子,物理學家可依次分割為分子、原子……最後整張桌子都成了微細的粒子。

不過,盡管是“本來無一物”,但因我們的執著心在作怪,所以,如夢如幻的顯現還是存在。就像我們若去問愛因斯坦:“世界是怎樣構成的?”他也會說:“宏觀世界的本質,雖然是細微的粒子,但在沒有剖析時,世界照樣是存在的。”

這些道理,有些人為什麼聽不懂呢?就是因為沒有真實的體悟。

也許他們在文字上有所了解,然而若沒有修行過,就無法真正領會到。現在許多學術界的人也是如此,對於佛教的道理,隻是誇誇其談,但根本從未實修過,就始終得不到真實受用。

問:我是複旦大學物理專業的學生。《金剛經》中說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不住於有無善惡二邊之見。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讓我們行善業呢?

堪布答:在學習《金剛經》時,勝義諦和世俗諦一定要分開。

世俗諦中,我們要布施,布施的時候,布施者、所布施的財物、布施的對境都是有的;但到了最高境界時,這三者全是空性,又稱為

三輪體空。

這不僅僅是《金剛經》中說的,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講一地菩薩布施圓滿時,也提到了這一點。因此,布施到了最高境界才稱為三輪體空,但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時,還是要做世俗諦中的布施,不需要觀那麼高的境界。

《金剛經》完全是講般若空性,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它所站的角度是抉擇勝義諦中最究竟的空性,並不是抉擇世俗諦。而抉擇世俗諦時,我們若行持那些善法,功德也是全部具足的。這一點必須要分開,否則就會自相矛盾!

問:我是北大畢業的研究生,現任某公司的軟件工程師。我有

一個問題是:我引導父母信佛的過程中,講善惡有報、六道輪回的道理時,善惡有報他們比較接受,但六道輪回,他們卻非常排斥,說這輩子過好就行了,不用去管下輩子。對此我十分苦惱,因為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引導他們信佛,可我覺得自己的力量很不夠,這該怎麼辦?

堪布答:很隨喜你的發心!確實,孝順的兒女想對父母報恩的話,按照大乘佛教的觀點,引導他們趨入佛門、行持善法是最好的方法。這跟世間人的想法大不相同,他們認為給父母買棟房子,給些錢花,令其吃穿不愁就可以,卻不知這些用幾年就沒有了,所以,你用這種方法報父母恩,是非常令人歡喜的事。

你父母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容易接受,但他們也許隻承認今生的善惡報應,卻不一定承認來世的。我以前曾分析過,中國很多娛樂明星、文學巨匠,他們說是信佛教的,但也隻承認今生做點善事,就能得到一些保佑,而不相信來世存在,甚至覺得來世怎麼樣都無所謂,這種想法就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