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艱辛的生活開始了。隊裏給了一間土房,他們自己動手建了一個家。兩套行李,兩個板凳,是他們最主要的家當。搬家那天就舉行了婚禮,她買了兩斤糖塊招待知青戰友。老高在地裏收大豆,沒有趕回來。那一夜,她躺在濕乎乎熱騰騰的土炕了,流了一夜的淚。這一切都好象天方夜譚,可是在那樣的年代,這樣的故事就這樣發生了。
後來她懷孕了,含淚放棄了當了4年的獸醫。再後來她隨老高調到了場部,他在機務科工作,她在托兒所當所長。開始她教孩子唱歌跳舞,以後又教他們學英語。孩子們回家嘰裏哇裏啦說個沒完,家長不明白說的什麼,去問郭老師。她說,放心吧,孩子們說的是英語,不是罵人的話。
“我們的孩子會說英語了!”家長們笑了,這大荒原上的孩子會說英語成了奇聞。她被調到場部中學當英語老師。這一來,郭文魁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她初中的英語老師在國外當過領事,她高中英語老師的母親是英國人,郭文魁的英語是一流的。她成了場部中學的優秀教師、牡丹江農管局的優秀教師。1983年,她在場部中學教的高中畢業班有31個學生,當年高考30人被錄取,另一個第二年也考取了大學。這是當地教育史上的奇跡,她成了當地教育的名師。這時,她才覺得真正的生活開始了。作為知青,她認為對黑土地的最大回報最大貢獻,是給北大荒留下文化,這才是永久的財富。
已經成了農機專家的老高參加了開發撫遠荒原的戰鬥。他們在人跡罕見的荒原深處建起了一個個墾荒新城。新城發展文化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師。他們扣下了已經完成任務的老高,為了調來優秀的英語教師郭文魁。在她沒調來之前,這裏已為她家準備了一套新建的樓房。她到建三江中學工作一年就被評為全國農林係統優秀教師。她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愛心和精湛的教學方法,把缺少文化渴望知識的轉業軍人農場職工和知青的後代培養成國家和墾區急需的人才。為了工作方便,她經常住在學校,節假日她的家裏也擠滿了學生。
在知青大返城的時候,北京的親人在召喚著她,北京的同學也地召喚著她。1989年7月,她利用假期回京參加同學的聚會。在杯盞交錯的時刻,有的同學說:“郭文魁是全國優秀教師是我們的光榮!”有的同學說:“我們不是全國先進,但我們在北京!”這話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她不肯在北京多住一天,她想北大荒,想老高,想自己的兩個孩子,更想自己的學生!那一天,同學們都到火車站為她送行。本來同學們商量了,一定想辦法把他們的團支書調回北京,可她謝絕了。在列車開動那一刻,大家都哭了。
那一夜,在建三江賓館,我和郭文魁得很晚。第二天,我在建三江像長安街一樣寬闊的大街上散步,又碰到了郭文魁,她去趕學生的早自習。她腳步匆匆。
我想起了她騎著馬在山路上奔馳的身影。
(朗誦提示:其中頗戲劇性的對話,可安排男女聲。男生的傳述可比較平靜。女主人報名下鄉可用“到農村去,到邊疆去的歌聲。開始和結尾處的馬蹄聲要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