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得益於這些年出版的關於北大荒知青的書,如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北大荒風雲錄》、黑龍江出版社的《知識青年在黑龍江》、哈爾濱出版社的《昨日風雨路》、上海遠東出版社的《那山那水那嘎瘩》、黑河政協編輯的《苦辣酸甜的回憶》、呼瑪縣黨史委編輯的《呼瑪知青風雲錄》等等,都為我提供了許多知青的下落和故事的模本。還應感謝的還有我采訪所到之處的宣傳部門、媒體同仁和知青組織,他們熱情周到的幫助,讓我采訪順利,寫作方便。
我的這些故事最先登在我從業的黑龍江日報集團所屬的《生活報》的“我們的故事”專欄上,“我們的工作室”就設在哈爾濱知青聯誼會,不斷有讀者打來電話發表感想,並經常提供自己的故事,於是我像代寫書信的先生一樣成了他們的代言人。後來這些故事又上了“黑龍江新聞網”、“東北網”、“新浪網”、“北大荒知青網”、“上海知青網”、“黑龍黑龍江兵團網”,這下子麻煩了,我被認識的不認識的戰友鼓勵得熱血沸騰又忙得廢寢忘食!於是我每天都生活在感動中溫暖中,有時采訪時我和他們一起熱淚長流,寫作時竟痛哭失聲!但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樂和幸福,我找到了一個說真話的作家的感覺。同時我也生活在責任的巨大壓力下,我不寫就對不起埋在黑土地裏的戰友,不寫就對不起那就要淡忘的曆史!
這本書也許是別具一格的,在每篇故事後,我還選擇了部分博客留言,表達他們讀了我的故事的感受和意見。點擊數有數十萬次,留言大概有數千條之多,有的博客寫了許多很長的意見,如大學教授崔積寶、老幹部劉德基的留言,有時一條就是一篇評論文章,我隻能選取很少的幾篇,但他們和所有博客朋友對我的鼓勵的指導卻讓我終生難忘。特別感謝我的兒子和兒媳在自己的博客上對我的推介。他們說我是“一個酷愛寫字的老一輩文學青年”,“對於互聯網和博客還熱情地像一個剛剛推開某個編輯大門的文學青年。還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緊張。對於進階者,是需要鼓勵和聲援的。”於是他們的許多年輕的網友,也推開了我的門。
其實寫幾個、十幾個人的故事不難,難得是要寫100個,寫100個經曆大體相同,故事又不同的人物。寫作不難選擇難。但我在讀者的鞭策和推動下到外尋找,還是堅持寫了下來,隻寫六十多個,就被迫出書了。是讀者逼的,是知青戰友逼的,我被他們厚厚的的剪報薄感動了,我被他們因報紙占版遲發一期而憤怒的電話感動了!最後是一個叫劉振(I[email protected])的知青戰友讓我下決心盡快出書了。他在留言中說:
“作為一名曾經上山下鄉插隊落戶、大學畢業後現在仍工作在黑河的上海知青,我非常願意欣賞和拜讀您的《我們的故事》係列作品,文章文筆清新、感情真摯,三十多年的知青歲月,仿佛就在眼前,每每掩卷,唏噓、歎息、感慨、回憶、遐想、思考、反省……不禁令人心潮起伏,思緒萬千。謝謝老賈大哥!您的筆忠實並藝術地記錄和保存了知青曆史,可使我們的長輩、同輩和晚輩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審視和評價這段難忘的曆史,可謂功德無量!真心希望輯錄成書,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曆史。”
出書後,我還會把專欄寫下去,如果朋友們喜歡,我也許還會出這本書的下集。這本書更多地寫了哈爾濱、上海、北京的知青,我應該在更大的範圍選擇,後來的故事一定會更精彩!
我代表百萬北大荒知青感謝全力支持本書出版的作家出版社候秀芬總編和賀平編輯(她也許也是北大荒的小知青)。也要感謝為這本書收集老照片的老戰友吳乃華和為其裝幀設計的青年美術家王惠,他們的藝術才華為此書大為增色。
二〇〇六年六月 於哈爾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