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出門去 無功不回國(2 / 3)

在從北京來到阿富汗的那片焦土時,孫玉璽竟想起了自己的知青歲月,他曾對記者說:“2002年我出任阿富汗大使,當時美國剛推翻塔利班政權。戰後阿富汗的各方麵條件都很差。我剛一到阿富汗,看到了的場景,一下子我想到了長水河農場。可以說,有當知青時期的鍛煉,一些困難就不算什麼了。”

其實當時在阿富汗每天都麵臨著生命危險,戰爭時埋下的地雷隨時可以爆炸,出門必須有當地警察守衛,車內備有防彈衣。住在使館也並不安全,有一次一枚火箭彈離使館隻有14米的地方爆炸,不少彈片飛到使館院裏,震壞了許多玻璃。在他當大使期間,還發生了一起襲擊中國援建工程隊、造成11名中國工人死亡事件,他不顧個人安危,奔赴現場,保護傷員,處理善後。既使參加禮儀性活動,條件也相當艱苦。孫玉璽夫人他陪到外地視察,公路邊上沒有廁所,方便一下隻能就地“男左女右”,當地人說站在撒尿的是驢,人都蹲著方便的。參加宴會時,門口站著的不是禮儀小姐,而是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衣,手握衝鋒槍的士兵。在鄰時塔起的帳篷裏擺著長桌,食物上落滿一層蒼蠅,隻能用手抓飯,孫大使和當地官員一樣照吃不誤,而大使夫人隻好盛了一小盤抓飯,看著自己的髒手,怎麼也無法將食物放在自己嘴裏。

孫玉璽在阿富汗的種種經曆豐富了他的人生,也為在一個戰亂國家重建大使館、恢複友好關係積累了寶貴經驗。

任職期間,孫玉璽仔細研究了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據記載,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曾途經喀布爾附近。據此他還在新使館的草坪上樹立了唐僧師徒四人的雕像。但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在離開阿富汗後,他也追隨那師徒四人來到印度。那是在2005年1月11日。他被國家主席任命為與中國關係曾非常友好現在又困難重重的印度大使。印度使館雖然沒有阿富汗使館那樣新,但它的闊大確讓我們大吃一驚。使館的新聞參讚李胡兵領我們在這個大公園裏參觀,他說印度使館是中國駐外使館中最大的,僅草地就有10萬多平米。這裏大樹環抱,綠草如茵,鳥語花香。我們看到在樹上跳竄的小鬆鼠,在草坪展示美麗的孔雀,還有在遠處觀望不速之客的猴子。院子裏還有很標準的藍球場、網球場和遊泳池。向往農耕生活的外交官們還在碩大的草坪旁邊開了一片菜地,我們看到隨丈夫來館的妻子們,正在給來自家鄉的菜蔬澆水。她們說,在德裏生活“菜藍子問題”自己解決了。看到來自祖國的記者,她們高興地和我們打招呼。看見孫大使是在使館的會客廳裏,走廊裏掛著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會見印度領導人的照片。大廳裏掛著中國的風景國畫。孫玉璽還是那樣儒雅謙和,他正忙著安排胡錦濤主席下個月訪問印度的事宜,一會兒又要宴請來印度訪問的中國海軍司令,他忙裏偷閑地和我們這些老朋友見麵,因為都是自己人,玉璽穿著普通的襯衣和長褲,而不像每次見外賓,他都穿著自己設計的領口鑲盤花扣的黑呢子中式外衣。

看著這位老鄉可愛可敬的樣子,不禁想起當年鄧小平同誌會見外賓時,他在後麵記錄,小平看著他那張年青的娃娃臉問他你幾歲了,他站起來說,我三十歲了。小平笑著說:“我還以為你十三歲呢!”在場的人都笑了。沒想到當年鄧小平眼中的娃娃翻譯,現在成了中國外交戰線上的一員宿將了。

孫玉璽先問我們中國記者采訪團一行到印度的感受,我說:“不像傳說的那麼壞,也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他點了點頭,接著更娓娓道來,給我們介紹印度的情況,都是我們感興趣的問題--他說,訪問印度,有四大看點:一是千年古跡,與中國一樣,印度的古跡遍布全國。例如,瓦拉那西的印度教聖地及菩提迦耶、鹿野苑,居師那伽蘇等佛教聖地,還有阿旃陀石窟,不亞於中國的敦煌。二是集中了伊斯蘭文化的建築精華,泰姬陵就是代表作。三是十八、十九世紀的殖民時期的建築,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四是現代建築,主要在一些新型的工業園區,雖然總體上比中國落後,但是有一些亮點,如班加羅爾的軟件工業園。四是看看孟買的貧民窟和老德裏的髒亂差,也有借鑒作用,不抓緊看,也許過些年就看不到了。他說,中印友好交往2000年,99?9%的時間是友好合作的曆史。曆史上出現三次友好的高潮,第一次是在古代,以佛教為媒體,中印兩個偉大的古代文明大國開始的曆史性的交流。如玄奘出使西域。第二次在近代,兩國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並結下的深厚友誼。如柯棣華醫生援助中國抗戰。第三次,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即兩國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促進萬隆會議成功舉行,為二戰後世界曆史寫了重要的一頁。當時最流行的一句印地話是“印地--泰尼帕伊帕尼”(印度中國是兄弟)。現在第四次友好的高潮已經來到,兩國不是競爭對手,而是發展的夥伴。龍象之爭,雙方都有發展。兩國人口超過24億,在125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創造財富,將不可阻擋地遷動整個世界的發展。十年來兩國的貿易從2億多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36億,增長了70多倍。而且潛力巨大。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曾感慨:“東方文明古國,葷葷大國,獨印度中國耳。言其親也,則如肺腑;觀其勢也,則如輔車。”這話說得何等地好,真值得兩國政治家體味。他還向我們介紹,一百多年來,印度一直比中國經濟發展快,沒有經曆過大的戰爭,經濟政策比較穩定,體製比較建全。特別是上世紀的最後十年印度的經濟增長平均達到6%,近兩年達到了8%。經濟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當然印度要趕上中國大概不容易。2004年,中國的GDP的總量是19多萬億美元,而印度是6?9多萬億美元。差別還相當大。基礎設施建設大概有二十年的差距。你們走一走看一看就明白了。他預計,在人口的總量上,大概十多年後印度肯定超過中國。他們現在將近十一億,國家也倡導計劃生育,但措施不力,效果不明顯。現在農村平均每家七八個孩子,城市每家也有五六個孩子。我到過印度的一個農村訪問,一個村長有97個孩子,都是他親生的,有三個夫人,但村裏的好多女人都給他生孩子。他說,我看印度最大的長處是樹多,花多,動物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大的短處是兩極分化,據統計,印度是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富翁最多的國家。有些人富可敵國,更多的人一貧如洗。不愧是新聞發言人,孫大使口若懸河地說一個小時,信息豐富,又生動有趣。盡管我們還沒聽夠,孫大使隻好和我們握別,秘書已催了幾次,他要宴請的客人到了。因為是老鄉和荒友,隻有我和孫大使合了一張影,他說:“歡迎黑龍江省多來些人到印度看看,有什麼困難來找我!”他還親自簽名贈送我一本他主編的書《菩提樹下的印度》。我們的老鄉孫玉璽不僅是們優秀的外交官,還是們頗具人文情懷的詩人。第二天,我們在參觀聖雄甘地的靈墓時,我們還看到了孫大使為甘地題寫的挽聯:“一生求真理,萬事合為貴。”在他看來,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對當代的反恐鬥爭,是有借鑒意義的,他還在留言簿上留下這樣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