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朝廷上的政治鬥爭(1 / 3)

“仙……先生!”

何進看到蔡邕在旁邊,趕忙改變稱呼。

葉楓曾經囑咐兩人,切不可在他人麵前稱呼自己為仙人。

於是,何進在外人麵前,就以先生相稱,執弟子禮。

56歲的蔡邕看到這一幕,也有些吃驚。

堂堂大將軍居然對著比自己小十多歲的人恭敬行禮,這可不多見。

他對眼前這位年輕人有了新的認識。

原先,他本以為這人隻是何氏家族的後輩,被何太後召進宮中鍍金學習,特意命自己來教授曲藝。

沒想到,這人居然被何大將軍恭恭敬敬稱呼一聲先生,甚是驚奇。

他也不好坐著,連忙起身對大將軍何進躬身一禮。

何進也點頭回禮,就用謙恭的語氣道出此次來意。

“先生,我今日進宮麵見太後,聽聞您對新五德終始說有獨特見解,特意過來聆聽教誨。”

蔡邕在一旁聽到這個話題,也格外來了興趣。

他也對葉楓聊起了三個月前發生的事情。

先帝劉宏去世前,青州別駕太史慈來到京城進獻五石散和十二巫祀神女。

席間,經學大儒管寧宣揚太史慈的新五德終始說,得到孔融、曹操、袁紹、劉繇、劉岱、劉寵、王允、盧植、楊彪等人的一致認可。

以蔡邕為首的清流士人根據這一理論抨擊了宦官幹預朝政的事情,說正是他們幹擾陰陽,導致大漢五德混亂,才有傾覆的危險。

葉楓聽到這兒,就對蔡邕拱拱手,笑著問道。

“蔡師,你能不能詳細介紹一下《新五德學終始說》,我也對管寧和太史慈兩人挺感興趣。”

葉楓眼前一亮,似乎發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蔡邕非常儒雅捋了捋胡子,這才繼續說道。

“原先的五德終始說,就是五行之德,王朝各據一行,自伏羲以下,帝王相代,始於木,終於水,則複始也。”

“管寧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新的思想,他認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缺一不可。”

“自古以來,王朝的更替也正是緣於此,正因為舊的王朝失去了五德中的某一種德,使得天下的五德無法正常的運行,才會被新的王朝所代替。”

“新王朝之所以可以代替舊王朝,就是因為它得到了舊王朝丟失的那一種德,並且這種德重新扶上它應有的位置,使得五德再一次的正常循環。”

“這就是新五德終始說,經青州刺史太史慈提出,由管寧提煉整理,最終產生的理論學說。”

“比如,暴秦先失土德,致使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

“農民也忍受不了秦朝的暴政,他們原本在大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上天給與他們的命運。”

“可是,農民在秦末無法耕種,暴秦失了土德。”

“高祖終得天下,富有四海,使用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天下百姓有地可耕。”

“正因如此,高祖才把土德扶上了它在五德中應有的位置。”

“高祖得土德以興,並非是說五德中高祖隻得土德,而應該是說高祖再次配全了五德。”

“天下分為士農工兵商,農桑為土德、商賈為水德、軍旅為金德、百工為木德,士人為火德。”

“土德是水德之本,而水德是木德之源,農桑是根本,商賈的繁榮需要農桑興盛,而商賈的繁榮必將帶動百工的發展。”

“火德控製金德,而金德要保護其他三德了。”

“即士人控製軍旅,軍旅要保護農桑、商賈、百工,如此王朝才能長治久遠。”

“我們經過討論認為,天地有陰陽二氣,又分五德,各歸各位才是正理。”

“君子配五德,閹人不在五德之中,更是不陰不陽。”

“先帝在時,宦官擅權,幹涉朝政,致使大漢陰陽失調,五德失位。”

“所以,我們就要反對宦官幹政,並一以貫之。”

蔡邕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讓一旁的何進也頻頻點頭。

葉楓沉思良久,才嗤笑出聲。

“蔡公、大將軍,你們知道暴秦滅亡的真正原因嗎?”

蔡邕不知道他要發表什麼高論,也就說出了一些淺顯的見解。

“律法嚴苛,不愛六國之民,不施仁政,及秦皇身死,天下逐鹿。”

何進更是頻繁點頭,十分向往秦皇的睥睨天下。

葉楓聞言,笑著說道。

“這隻是一方麵,更多的原因是,底層平民已經失去晉升貴族的通道。”

“自從商鞅變法後,底層平民寧可餓著肚子,也要參軍攻殺六國士卒。”

“隻要斬獲敵軍的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仆人一個。”

“於是,底層平民為了獲得更好的待遇,就把腦袋別到褲腰帶上跟敵人拚命。”

“等六國平定,底層平民就沒有了成為貴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