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值得一說,也不得不提一提的是,毛筆與我國書法之間的關係,書法作為我國所獨有的藝術形式,其表現形式的精髓所在就是以毛筆來展現,如果沒有毛筆,根本就不會出現書法這種藝術形式。
要知道,我國自古以來就頗為重視書法,早在秦、漢之時,男子在十七歲以前就必須通曉精熟八體書、六體書,才會有上進的可能。
也就是說,服務社會的人必須精於書法,否則就不能躋身社會,更無望求得上進。晉、隋以後社會更加注意書法,所以產生許多書聖,如鍾、王等大家相繼而出,直到清末這種風氣才開始停息。
但是清代的殿試翰林,也完全是以書法為標準,所謂翰林者並不是文章超群、道德出世,而是書法較為高明,所以我國重視書法的傳統,從秦漢以來就一直廣為傳承。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書法一定出自於好的毛筆,所以以前的文人墨客都很重視毛筆,他們在製造使用、保護毛筆方麵也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
因此在筆的選毛、筆的製造上都有很大的成就,直到近代西方國家的風氣傳入我國,使得日常書寫都變得西化,致使數千年來作為入社會、博功名、布魁首、取狀元的利器——毛筆,變成了古玩的一種。
除此之外,我國毛筆的製造側重在毛,但毛又很容易被毀壞,致使當下隻有毛管作為遺跡,而古玩中所謂的毛筆,僅是論筆管的優劣而已,其他都不很重視。
筆管現在流傳在世的,有宋代的五筆管,明代的瓷筆管以及清代的象牙筆管,雕刻都很精美,隻不過因為重力不勻的原因,在實用上大多不如竹製的適宜。
也就是說,玉、瓷、象牙等形製的筆管僅僅能表明是名人的遺物,聊充玩好而已。
當然,以毛筆為媒介的藝術表現形式除了書法之外還有繪畫,兩者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就不在這裏做過多的說明。
彼時,林熙對地攤上的那支毛筆興趣濃鬱,而且越看越喜歡,雖然他對鑒定毛筆知道的不多,但憑借天眼異能反饋的信息,也能知道那支毛筆不是凡物,至少是他今天看到的所有物件中最為出彩的一件。
而林熙之所以對那支毛筆上心,其實更多的還是想要留作它用,因為他從吳幽楠那裏知道,吳幽楠的爺爺酷愛書法,對好的毛筆更是愛不釋手,如果將攤位上的那支毛筆送給吳幽楠的爺爺,肯定能夠博得老爺子的開心。
不得不說,林熙有時候真的考慮長遠,明明跟吳幽楠都還八字沒一撇,就已經想著討好她的親人,甚至還是討好她的爺爺,這個在她們家說話最有分量的人。
再看那支毛筆的在攤位上擺放位置和擺放方式,攤主應該並不知道其真正的價值,林熙心想隻要自己上去想著法的侃侃價,那支毛筆必然是手到擒來。
就在林熙準備上去跟攤主打招呼的時候,卻被旁邊的周哲狠狠拉了一把,而周哲突如其來的舉動,更是讓林熙一個踉蹌,差點都沒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