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人說方向頂屁用,中國在秦朝的時候就點
出了燃氣渦輪的技術方向,不也等了兩千年才點出來成品。
提這個更多是說,錢夠多,人力資源足夠,瘋狂的砸,在兩千年前人類其實就能點出來這東西。
然而曆史告訴我們,真正錢夠多,人力資源足夠的時候已經到十七世紀了,英國在世界上瘋狂的收割了兩百年,才攢夠了前置資源,沒錯,在第一個工業化沒出現的時候,點工業化很難很難,難到絕望。
等第一個工業化出現之後,有了工業的自主擴散,難度就猛地降低了,所有的技術成本,所有的試錯成本都已經掏過了,隻需要繼續沿著原有的技術方向往前走就是了。
然而漢室現在麵對的情況就是十八世紀之前英國麵對的情況,想要搞工業化,那就必須要攢錢,攢脫產人口。
錢這個就不說了,不同於英國麵對的情況,全世界加起來被漢室這種體量剝削兩百年,也攢不夠試錯的資本。
所以現實點,隻能走第二條,要麼直接攢出來百分之二十的脫產人口,強行進工業化,要麼一邊拉高脫產人口,一邊進行教育普及,等教育反補技術,形成循環,靠時間將技術攢夠進入整體工業化。
可不管哪個,恒河流域的農業產出都是異常重要的基礎,沒這個脫產人口的上限已經近在眼前了。
沒辦法工業化的情況下,隻能使用各種初級的農業機械,農業產品的產出上限就是地力的上限,而漢室的地力就這麼高,一年一茬,單位麵積的上限鎖死,陳曦做到極致也是螺獅殼裏做道場,沒意義。
反倒是恒河流域的三熟極大的提高了產出上限,讓陳曦有進一步拉高極限的可能,這也是陳曦之前前往恒河進行調研的原因。
畢竟光靠漢室這地方的農業產出積累財富,想要點工業化,哪怕在方向正確的情況下,都太慢了。
整個中原,想要在工業化上整個先發,恐怕隻有大明的時候有可能,可那個時候與其說是大明給力,還不如說是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大英剝削世界的財富有一半都流入了大明。
可以說,那種流入要是能再持續個兩百年,大明恐怕比英國稍晚一些也就進入工業化了,不過一個兩億人工業化的先發國家,那可比一個隻有六百萬人工業化的先發國家給可怕多了。
問題在於上述這個前置條件有多離譜?明朝幾乎是持續性的吃進了世界50%以上的白銀產出,而吃了兩百年沒攢夠工業化啟動資本,說實話,這些錢給歐洲,足夠歐洲集體工業化了,體量這種東西確實是有好處,但太大了,變革需要的資源太離譜了。
按照大英剝削世界兩百年積累下來的財富才勉強足夠開啟工業化,明朝的體量需要剝削世界五百年,每年吃掉世界一半以上的產出,才夠工業化的入門券。
可明朝的人口才占了世界五分之一,漢室現在人口都快占了世界三分之一了,陳曦已經徹底絕了剝削世界供養漢室進入工業化這個想法了,按照當前的情況,走英國老路,起碼需要十個羅馬被漢室剝削剝削一兩百年才行,這太扯淡了,所以隻能走第二條路。
否則就跟目前這種造了一台蒸汽機,但用途非常狹窄,屬於可代替的產品,無有推廣的意義。
誠然有陳曦在,能認識到這東西的價值,但如果沒辦法將之變成必需品,沒辦法讓其他人也使用,那不過是陳曦的玩具罷了,等陳曦走後,那不過是束之高閣的殘片罷了。
這也是陳曦為什麼不強行推廣某些技術的原因,就跟美帝的大農業很好,可中國能用上的地方有多少?是不知道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