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南北變化(3 / 3)

不過這次的大勝利也給王梁留下了許多詬病,比如勝之不武,比如太過殘暴,再比如不是人類,總總說法隨之而來,甚至形成了民間傳說的架勢,不過也有人為之讚頌,甚至有人直接狂言,以後不敬鬼神敬王梁。

這一狀況的發生,自有人為之不爽,那便是臨安皇宮裏那位,他可是剛剛班下了一道諭旨,讓宗奉先從西邊回來,去日王梁的腚眼,可是宗奉先還在歸來的路上呢,王梁這邊就已經取得了這樣逆天的大捷……

難道他建立起來的南宋就這樣走在以後拱手相讓的路上了嗎,想到以後將要麵臨的禪讓局勢,趙暉這心裏就有數之不盡的不甘,可是他又不能表現出來,就算平日裏在後宮,他都一副謙卑有禮的架勢,活脫脫的一位在世明君啊。

或許是太不甘心了,趙暉總是說服不了自己向王梁妥協,他知道,自己若是停滯不前,那麼以後的下場就隻有一個,淪為一個尋常百姓,或者會好一點,就是被發配到邊遠地區,做一位無所作為的帶有皇族子弟光環的富家翁。

從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落為一位富家翁,光是身份上的差異就是十萬八千裏,所以趙暉是不願意那樣的。

用王梁前世正史裏的一位皇帝做比喻可能較為貼切,趙暉現在就像是愛新覺羅·溥儀,假如沒有民國時期的大變革,沒有之後的種種變數,那麼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會願意拋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位,去做一位“平庸”的政協委員嗎?

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沒有那麼多事兒,這位末代皇帝知道政協委員是毛啊。

三天後,趙暉聽說不少士子都北上投奔王梁去了,於是也召見了一些平時與自己不太交好的大臣,特意降低姿態與他們商量,是不是也對王梁錦上添花一番,提供一些謀士給他,畢竟軍營裏也需要領導人嘛。

試想一下,軍營裏都是大老粗,上邊下來的命令,下邊人根本連基本的意思都聽不明白,還談何執行啊,所以現在就需要相當一部分的領導人去領導,也就是知識分子。

而趙暉就是看重了這一契機,但是他又不好親自出麵提出,所以也隻能佯裝低姿態的把這事兒用迂回的方式交代給其他人了,因為他要往軍營裏安插一部分知識分子,必要的時候可以挑撥離間一下,比如有利於皇權的民間童謠……

這種方法雖然比較老套,可是老百姓還就真吃這一套。

因為動機不純,所以趙暉在想這些事的時候比較心虛,他怕執行起來有困難,或者說如果是他自己直接出麵提出提供謀士這一提議,很可能會引起王梁的懷疑,而用其他大臣的嘴巴將這一提議傳到王梁的耳朵裏,那結果就大不相同了。

最起碼王梁不會懷疑到趙暉的頭上。

但是,王梁不會懷疑,可他身邊還有個趙璋呢,他在臨安出生,他在臨安長大,對於廟堂裏的這些事門兒清啊,那位大臣身後有什麼靠山,這靠山身後又有什麼世族旁係,可全在他心裏呢。

就說趙暉提供的這十幾位謀士吧,王梁不知道他們的身份,可趙璋卻清楚著呢,所以在這十幾位謀士都紛紛入職的時候,趙暉就已經用溫婉的手段解決掉三四個了,而這三四個死了以後,其他的謀士自然會想想自己的處境。

於是乎,從謀士北上到入職行令還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裏,許州大營裏就隻剩下五個謀士在堅守崗位了,而這五個謀士裏,還有兩個棄暗投明的,至於其他三個,平時做事都會束手束腳,可算體會到殺雞給猴看後遺症給他們帶來的痛苦了。

時光冉冉,一個月過去了,宋軍的領地也漸漸由許州城對北擴展至五十裏,反正但凡不是軍事重地的地方,五十裏之內的地域全部被宋軍吞並了,而且北方的部分燕軍看著投降的燕軍在宋軍這邊吃香,也是絡繹不絕的向這邊拋出橄欖枝。

有的甚至已經表現出實際的行動來向王梁證明,比如駐紮在禹州的燕軍將領彭白治,就帶領著他麾下的幾名虎狼之將特意連夜趕到許州城,將自己的降書送上,以求當上王梁的內應之師,並且主動獻上禹州城的一半軍糧。

這樣的現象,在許州城周圍出現很多,而王梁則是來者不拒,並且聯合趙璋將他們治理的服服帖帖,就整兵一塊,就處理的有禮有節,四十歲往上者,與當地百姓一起屯田,三十歲到四十歲者,可建立獨立廂軍,也就是可以自主募兵。

前提條件,兵器不會給你保障,你若想要精良的兵器,隨意去向燕軍繳獲便是。如此一來,以往的燕軍中間,已經興起不少戰亂,理論上講,他們是自己人在打自己人。

至於許釗那邊,派去鳳州的趙珂把兵是借來了,可是允出去的地域,也是相當可觀的麵積,北到安陽,南到開封,都歸了武朝。

並且,武朝得到這大麵積的地域之後,迅速建起了圍城與密度極強的炮樓,以備王梁向北進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