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四民之末(1 / 2)

乾隆接著道:“朕還知道你以前積攢了一些家財,日子很是過得去。朕現在隻問你一句話,想不想出來為國家效力?”

“做一個為國為民的官員,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上可造福國家百姓,下可光耀潘家門庭。”

曆史上的潘啟,自乾隆三年在廣州陳姓同鄉的洋行裏經理事務,因做人誠信,經營有方,深受陳氏信任,被委以全權。

後來陳氏獲巨利攜金歸鄉,潘啟在乾隆七年自己開設了同文洋行,開始獨立的承充行商。

他眼界開闊、敢為人先,秉持誠信服務的理念和務實開放的態度,深受歐洲各國商人的信賴,生意越做越大,逐漸積累起了驚人的財富。

乾隆二十五年,豪富的潘啟被清政府選為廣州十三行商總,是連續出任商總時間最長的洋商。

據當時一個與潘啟做過生意的法國商人統計,僅潘家每年的消費就多達三百萬法郎,約合四十萬兩白銀,其資產不可詳數,堪稱富可敵國。因此,潘啟被《法國雜誌》評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但對現在的潘啟來說,這一切都是未知的,他現在充其量隻是一個小有家資的洋行經理。

這時的中國還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重農抑商。儒家“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觀念被主流文化奉為圭臬。士農工商,商為四民之末,是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可言的。

若不是因為生活所迫,別無出路,潘啟也不會走上這條路。

他把皇上的這番話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沒有懷疑自己的耳朵,也不相信九五之尊的皇上會有閑心和自己一介草民開這樣的玩笑。

他唯一的猜想就是皇上一定是誤聽了誰的話,極大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這種事情可萬萬含糊不得,搞不好就犯了欺君之罪。

他本已稍稍鬆緩的神情一下子又緊張起來,忙道:“皇上,草民隻是一個年輕孟浪之人,在洋行裏做些雜事能力尚顯不足,怎能入朝為官?誤了朝廷和皇上的大事,豈不是犯了彌天之罪?”

“嗬嗬嗬,”乾隆用輕鬆的笑聲來緩解他的緊張情緒:“謙虛了,你不是個孟浪之人,朕自然也不是,若不是對你有所了解,也不會大老遠的把你找來。”

“你不到二十的年紀,就敢駕船出海,三下呂宋,和洋人做生意。不懼驚濤駭浪,不畏海盜猖獗,朕取的就是你這份頭腦,這份膽魄。”

乾隆換了莊容,語重心長的說:“這個國家,還有你,將來要做的事,要開千百年未有之先河,沒有你這樣的膽識,是萬萬做不成的。”

“看你也是血性男兒,胸懷抱負,就不要辭了。朕既然選定了你,你就放膽去做一番事業!年輕人做事,要的就是膽識魄力,經驗見識需要曆練才能出來,這其中縱有個一差二錯,朕也都擔待了。”

“隻要你心存國家百姓,真心實意的做去,朕做你的靠山!一展胸中抱負,搏個封妻蔭子,豈不快哉?這些日子你就隨侍在朕的左右,待南巡過後,一道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