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與文化論著——典論(1 / 1)

隻見曹丕過來拜見父親後,淚流滿麵地說:“父王就要出征了,這一去少則三五月,多則一年,父王不在時,誰來教誨我們啊?而且今後很長時間不能和父王共享天倫之樂,因此很是傷心。”

曹操一聽,禁不住被兒子的孝心感動了,於是百感交集,忍不住也流下了眼淚。

在文學上曹丕也具有相當的成就,他曾經寫下了《燕歌行》等優秀七言詩,但是,他無論是才氣還是名氣,都比不上弟弟曹植。於是在他被立為世子後,他覺得自己的政治地位雖然穩定了,但還要寫些文學性的東西來顯示自己的才華。

曹植在他所寫的《與楊德祖書》中,他就提出要把寫文章與對生命個體的自身價值思考聯係起來。據此,曹丕號召作家要以古代聖賢“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為榜樣,努力改變“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的精神狀態,培養自己具有一種超功利的審美心態。

然而,曹丕也自有一套文學主張,他已經賦予文學這一“不朽”語言符號以嶄新的現實含義和曆史意義,充分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也是當時文學趨向自覺的深刻表現。

如今,曹丕當了世子,他有了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和能力。為了把握全國文學發展的方向、張揚自己的文學觀點,他開始精心撰寫學術著作,並將他的著作取名叫《典論》。

書成後,曹丕便召集了許多儒士到肅城門內,親自講解《典論》的大義。曹丕侃侃而談,絲毫不覺得疲倦,深入淺出地闡述他的文學主張。

曹丕的《典論》是一部有關政治、文化的光輝論著,但是,《典論》後來大都失傳了,隻有《自敘》、《論文》、《論方術》3篇遺存了下來。其中的《論文》因被選入《昭明文選》才得以完整保存了下來。

隻見曹丕過來拜見父親後,淚流滿麵地說:“父王就要出征了,這一去少則三五月,多則一年,父王不在時,誰來教誨我們啊?而且今後很長時間不能和父王共享天倫之樂,因此很是傷心。”

曹操一聽,禁不住被兒子的孝心感動了,於是百感交集,忍不住也流下了眼淚。

在文學上曹丕也具有相當的成就,他曾經寫下了《燕歌行》等優秀七言詩,但是,他無論是才氣還是名氣,都比不上弟弟曹植。於是在他被立為世子後,他覺得自己的政治地位雖然穩定了,但還要寫些文學性的東西來顯示自己的才華。

曹植在他所寫的《與楊德祖書》中,他就提出要把寫文章與對生命個體的自身價值思考聯係起來。據此,曹丕號召作家要以古代聖賢“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為榜樣,努力改變“貧賤則懾於饑寒,富貴則流於逸樂”的精神狀態,培養自己具有一種超功利的審美心態。

然而,曹丕也自有一套文學主張,他已經賦予文學這一“不朽”語言符號以嶄新的現實含義和曆史意義,充分表現了他的遠見卓識,也是當時文學趨向自覺的深刻表現。

如今,曹丕當了世子,他有了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和能力。為了把握全國文學發展的方向、張揚自己的文學觀點,他開始精心撰寫學術著作,並將他的著作取名叫《典論》。

書成後,曹丕便召集了許多儒士到肅城門內,親自講解《典論》的大義。曹丕侃侃而談,絲毫不覺得疲倦,深入淺出地闡述他的文學主張。

曹丕的《典論》是一部有關政治、文化的光輝論著,但是,《典論》後來大都失傳了,隻有《自敘》、《論文》、《論方術》3篇遺存了下來。其中的《論文》因被選入《昭明文選》才得以完整保存了下來。

《典論·論文》是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篇專題論文,所論的“文”是廣義上的文章,也包括文學作品在內,涉及了文學批評中幾個很重要的問題,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了4點:一是文學具有重要的功用;二是作家個性和作品風格有關;三是不同文體有不同的特點、標準;四是文學批評應有正確態度。

曹丕反對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積習,他用“審己以度人”的態度,分別指出了“建安七子”在各體文章創作上的長處和短處。為什麼這些作家會各有長短呢?曹丕也作了進一步探討。

曹丕認為,作家獨特的個性對作品風格具有決定的意義,表現在文學作品中自然稟賦、個性、氣質也不同,這體現了魏晉時期“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精神。

曹丕在《典論·論文》裏,把文學提高到與傳統經典相等的地位。他還鼓勵文人要積極創作,希望他們不要“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這是很有遠見的。這一論點集中而鮮明地表現了建安時代作家創作的自覺精神,對當時的文學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後來,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睿還把《典論》刻在石碑上,並立於廟門外和洛陽太學內,供人閱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