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明後期的1550年,有一天,浙江長興縣的臧家喜得貴子,父
臧懋循利用認識的名門貴族和姻親、師友、同年關係,到處收集散失的元曲、詩詞文稿。同時,他還在家鄉創辦印刷工場,自選、自編、自刻,親自主持書籍的發行,成為那時昀早的私人出版商之一。
後來,臧懋循為編印雜劇、元曲,他不辭辛勞,到處訪書。利用與內閣大臣徐階、申時行、王錫爵等名門貴族有姻親、師友、同年的關係,不惜工本,到處收集散失的元曲、詩詞文稿。
1613年,年已63歲的臧懋循趁著送幼孫去河南完婚的機會,在朗陵陳耀文家中探尋陳耀文生前編輯的《天中記》、《學圃萱蘇》書稿,又在開封得到周王府所藏《荊釵記》秘本。後來又繞道前往湖廣麻城,在前兵部尚書劉天和的後人劉承禧家中,借到二三百種宮廷禦戲監的元雜劇抄本。
臧懋循先後編選和刊刻了《校正本荊釵記》、《改定曇花記》、《文選補記》、《古詩所》、《唐詩所》以及其他著述100多卷。但是,在臧懋循出版的眾多書籍中,他真正傾注了全部心血的是《元曲選》。
臧懋循對《元曲選》的整理加工相當精密,他在編選時廣泛參用了各種版本,擇善而從。而且對韻律非常注意,在唱念上不能省掉的襯字則予以添加,對曲牌前後順序的調整,以及審慎的增補和刪除,都比其他元雜劇集完善。
臧懋循的《元曲選》是戲曲史上收劇昀多的一部元雜劇選集,元劇主要作家和作品,都被收在《元曲選》內。《元曲選》出版後,流傳極廣,幾乎成為唯一行世的一部元人雜劇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