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秋這樣變成了戰國(1 / 3)

從稱呼國家,到指代這個年代,真正開始這一稱呼,還是到了《漢書》上,有了“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一句。自此之後,越來越多的史家論及這段曆史,都開始以“戰國”來指代。

戰國者,正是此時熱衷於兼並戰爭的七大強國:“秦楚齊燕韓趙魏。”

這段列國爭霸的曆史,論規模和慘烈程度,堪稱中國曆史之前所未見,而如果再計算上人口與傷亡比率,它的劇烈規模,甚至要遠遠超過這以後中國曆史上絕大多數的亂世時期。

對比春秋時代,這個全新的戰國年代,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對待戰爭的態度。以春秋時期的通用說法,國家的大事就兩件:祀與戎。也就是祭祀和打仗,而到了戰國年間,所有的大事,都是以戰爭為中心。列國的變法,用人,改革,為的隻有一件事:打贏!

孟子的一句話,足以概括當時戰爭的凶殘程度:“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如果再對照一下《史記》,就知道戰國時代的戰爭,慘烈到何等的地步:比如大名鼎鼎的秦國名將白起,親自指揮的四大戰役,殺敵數量就在一百萬以上。而當時中國的總人口,也不過兩千萬上下。

如果說春秋年代,列國間還有一層溫情脈脈的禮節,那麼在戰國時代,這已徹底變成了你死我活的廝殺。

廝殺的主角,正是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大強國。對比春秋年代來說,表麵看這其中有熟臉,比如秦楚齊燕,也有生臉,比如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但事實上,無論生臉熟臉,比起春秋時期的他們,這時的七雄早已大不同。

以教科書的說法,這是中國奴隸製製度崩潰,新興封建製度勃興的時期。因此能在這曆史時期存在下來的國家,都必然做出了巨大的改變,有的像秦國一樣變法,有的像田家一樣代齊,有的像韓趙魏一樣分家。但無論怎樣做,目的都是一樣,就是要脫去舊日奴隸製製度的外殼,全力向著封建製度狂奔,隻有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才有資格在這場角逐中角力。

而作為這個年代裏的主角,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在這個熱血時代開始初期,版圖力量也都各自有了不同的變化。

首先從分完家的趙魏韓三國開始說起。

趙國分到的,是晉國當年北方的主要國土,包括山西呂梁山以西和山西北部與東南部,往南還占有了今天河南、山東、河北的部分領土。地理位置十分好,卻攤上了好幾位強悍的鄰居,比如東北的中山,西北的樓煩和林胡,參考下西漢曆史就知道,全是赫赫有名的強悍遊牧民族,後來又崛起了強大的匈奴,一直不消停。

但這塊地除了給趙國找麻煩,也送了個大禮物,例如北麵的代地,不但是戰國時代的良馬產地,更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的戰馬孵化地,堪稱中國騎兵的搖籃。因此胡服騎射發生在趙國,絲毫不意外。

從稱呼國家,到指代這個年代,真正開始這一稱呼,還是到了《漢書》上,有了“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一句。自此之後,越來越多的史家論及這段曆史,都開始以“戰國”來指代。

戰國者,正是此時熱衷於兼並戰爭的七大強國:“秦楚齊燕韓趙魏。”

這段列國爭霸的曆史,論規模和慘烈程度,堪稱中國曆史之前所未見,而如果再計算上人口與傷亡比率,它的劇烈規模,甚至要遠遠超過這以後中國曆史上絕大多數的亂世時期。

對比春秋時代,這個全新的戰國年代,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對待戰爭的態度。以春秋時期的通用說法,國家的大事就兩件:祀與戎。也就是祭祀和打仗,而到了戰國年間,所有的大事,都是以戰爭為中心。列國的變法,用人,改革,為的隻有一件事:打贏!

孟子的一句話,足以概括當時戰爭的凶殘程度:“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如果再對照一下《史記》,就知道戰國時代的戰爭,慘烈到何等的地步:比如大名鼎鼎的秦國名將白起,親自指揮的四大戰役,殺敵數量就在一百萬以上。而當時中國的總人口,也不過兩千萬上下。

如果說春秋年代,列國間還有一層溫情脈脈的禮節,那麼在戰國時代,這已徹底變成了你死我活的廝殺。

廝殺的主角,正是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大強國。對比春秋年代來說,表麵看這其中有熟臉,比如秦楚齊燕,也有生臉,比如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但事實上,無論生臉熟臉,比起春秋時期的他們,這時的七雄早已大不同。

以教科書的說法,這是中國奴隸製製度崩潰,新興封建製度勃興的時期。因此能在這曆史時期存在下來的國家,都必然做出了巨大的改變,有的像秦國一樣變法,有的像田家一樣代齊,有的像韓趙魏一樣分家。但無論怎樣做,目的都是一樣,就是要脫去舊日奴隸製製度的外殼,全力向著封建製度狂奔,隻有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才有資格在這場角逐中角力。

而作為這個年代裏的主角,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在這個熱血時代開始初期,版圖力量也都各自有了不同的變化。

首先從分完家的趙魏韓三國開始說起。

趙國分到的,是晉國當年北方的主要國土,包括山西呂梁山以西和山西北部與東南部,往南還占有了今天河南、山東、河北的部分領土。地理位置十分好,卻攤上了好幾位強悍的鄰居,比如東北的中山,西北的樓煩和林胡,參考下西漢曆史就知道,全是赫赫有名的強悍遊牧民族,後來又崛起了強大的匈奴,一直不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