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秋這樣變成了戰國(2 / 3)

但這塊地除了給趙國找麻煩,也送了個大禮物,例如北麵的代地,不但是戰國時代的良馬產地,更是整個中國古代史上的戰馬孵化地,堪稱中國騎兵的搖籃。因此胡服騎射發生在趙國,絲毫不意外。

相比之下,魏國的運氣表麵要好一些,分到了陝西東部至河南河北的大片地區,全是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寶地,可戰略位置就悲催了,號稱“四戰之地”,夾在齊趙秦楚四大強國中間,等於是被擠壓住,極容易被包圍痛打。

但對早年的魏國來說,這真不算個事,魏國自從分家之後,就是三家裏最為自強的一家,首先啟動了偉大的變法運動,率先實現了變法圖強,坐上了早期戰國列強裏的頭把交椅,且差不多有半個世紀,幾乎到了戰無不勝的地步。四戰之地?它不打別人就謝天謝地,這段光輝曆史,後麵會詳細講述。

而其中相對較弱的,就是韓國,韓國一開始分家,運氣就十分不好,分到了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地區,不但國土狹長無險可守,國力也十分貧弱。所以在整個戰國年代裏,韓國都是最弱的一家,它不是挨打的對象,而是跟在人家後麵做小弟。但韓國也吃柿子揀軟的捏這一套,尤其是滅掉了鄭國,奠定了自己的大國地位。

而這三家的老鄰居,就是春秋晚期曾與晉國爭霸的齊國。

齊國的特點是換了馬甲,雖然還叫齊國,但已經由當年的薑氏齊國,變成了這時的田氏齊國。田氏繼承的除了國君的名分,更有強大的家業,齊國資源豐富經濟實力強大,國土在田氏代齊的演變中更加膨脹,領土包括了山東大部分地區和今天河北的一部分,尤其是把春秋時期的大國魯國,吞並得隻剩下幾個小城。它有地有技術有錢,這時候的齊國,正麵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因此在戰國初期,其與新崛起的三晉國家,也開始了相愛相殺的曆史。

而另一家與三晉關係密切的強國,就是西部的秦國。

在後人的印象裏,秦國在戰國早期,國力一直相對薄弱,直到商鞅變法,才真正實現了自強。

而事實上,商鞅變法以前的秦國,一點都不弱,國土的膨脹尤其厲害,戰國早期已經占有了關中平原和甘肅部分地區,領土十分廣袤,治下民族更十分複雜,以華夏族為主,卻也兼有各類少數民族。

但秦國比起中原來,最弱的一條卻是經濟。雖然坐擁物產豐富的地區,但是經濟技術和製度卻嚴重落後,生產力更是極其不發達,反映到戰場上,就是戰爭的支持能力極差,秦國在戰國早期的戰爭劇本,就是一開始尚能取勝,但沒贏幾次,就糧草接濟不上,然後就被人痛打,相似的狼狽,複製了好多回。

早期欺負秦國最厲害的,就是魏國,自從魏國強勢崛起後,就把秦國當作了提款機,隔三岔五就要來打一把,打得秦國完全丟掉了西河之地。也正是這番的狼狽,才逼得後來秦國痛定思痛,決心變法。

但要問從春秋到戰國,有誰一直保持國土最大的紀錄,答案就是楚國。

楚國對比當時北方各國,堪稱是戰國早期最為囂張的超級大國。楚國的國土包括了今天河南南部和湖北全部,包括湖南、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區,到了春秋戰國之交,楚國更幹脆吞並了吳越兩國,實力擴展到今天的江南地區,以《史記》的說法,就是“南吞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可以說,當時的楚國,以國土麵積論,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大得多。

而要問當時七國之中,誰的國土麵積是最接近楚國的,答案恐怕出人意料,並非齊秦這樣的傳統強國,相反卻是一個傳統弱國:燕國。

燕國在整個戰國曆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被欺負的,但它的國土卻十分廣袤:既擁有包括今天北京在內的河北地區,更有遼寧西南部,與東胡部落接壤。就像楚國通過吞並百越擴展領土一樣,燕國也曾經北擊東胡,極大地擴展了自家的實力範圍。

從這七個國家的實力說,我們不難看到能成為“七雄”的準入標準:國土麵積至少得千頃以上,軍隊數量更要“帶甲數十萬”,像楚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更要有百萬以上的兵力。戰國轟轟烈烈的爭霸,就在這七個戰爭魔獸之間展開了。

這些事情都變了

戰國的主旋律就是打,但是對於主要國家來說,最重要的改變,卻不隻是戰爭。

為了能在這弱肉強食的時代裏生存下來,列國除了整軍精武,就是要變法圖強。不變法的國家,不是被推翻,就是被吞並,而變法的結果,卻是讓這些原本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外殼之下的各種製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隻有了解這些改變,才能更清楚地了解戰國這個時代。

最重要的一個改變,就是各個國家的官僚製度。同一類國家,比如齊國秦國楚國,其主要官僚運轉製度,從春秋到戰國時代的變化,套老百姓的俗話說,真叫“老母雞變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