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幹這霸道事,僅靠他本人不行,於是根基極淺的田桓子,就成了齊景公一度最信任的打手:公元前532年,齊景公借田桓子之手驅逐了此時把持齊國大權的欒、高兩大家族,並且迅速平定掉他們的殘餘勢力,為齊景公立下頭功,也踢開了田家奪權之路的第一塊絆腳石。其在齊國的政治地位,開始蒸蒸日上。
就這樣,如同黑馬一般躥出的田桓子,就成了齊國國內炙手可熱的新貴。
而比起這節節高升的權位,田桓子做得最成功的,還有生意。
齊景公在位時期的春秋時代,是弭兵之會結束後的暫時和平期,中原諸國的戰亂大為減少,各國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頓內政和發展生產上,齊國尤其如此。
但田桓子最成功的,是極接地氣,立刻采用了新興封建製度的發展理念:采用減輕租稅的方式,招募農民前來投奔,特別是在收租子的時候,他特意設計了一套新工具,采取“小鬥進,大鬥出”的方式,給老百姓以實惠,這和當時齊國舊貴族的殘酷剝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以齊國的老百姓們紛紛投奔到他的門下,一時間“歸之如流水”,他的這些做法,一方麵迅速增強了家族的實力,積累了後來顛覆齊國政權的本錢;另一方麵大批的老百姓寧可逃亡,也要附身在田桓子的門下,這些老百姓,在當時叫作“隱民”,他們的逃亡,使得齊國能夠繳納賦稅的老百姓數量大為減少,國家的財政收入,以及齊國政府對財政的控製權,從此都大為削弱。
而比起一心苦心經營的田桓子,齊景公卻顯然放鬆了,他這時期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對外重樹霸權上,公元前530年開始,齊景公首先通過外交手段,和晉國、楚國等國國君接觸,公元前502年,齊景公在經過了幾十年準備後,終於同晉國開戰,齊國以猛虎下山之勢,一舉拔除了晉國重鎮聊城,之後迫使晉國的盟友魯國與齊國結盟,北方的局勢,形成了齊國一家獨大的局麵。
在這之後的12年裏,齊景公通過扶植晉國權臣傀儡,以及主動進攻的方式,數次發起對晉國的戰爭,雖然節節勝利,但僅僅加劇了晉國內部的分裂,始終沒有徹底戰勝晉國。公元前490年,齊景公去世。這位齊國國君在位的五十七年,前半段休養生息,最後十年大打出手。十分的霸氣風光,但他不曾想到的,就是在這風光之下,田桓子一脈勢力也在悄悄坐大。
雖然田桓子先於齊景公過世,但這樣的疏忽,卻還是立刻讓齊國嚐到苦果。田桓子的兒子田乞,是個精明能幹不亞於他父親的人物,齊景公屍骨未寒,田乞就聯合士大夫發動政變,驅逐了齊國從齊桓公開始確立的兩大宗族——國氏和高氏。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政變的成功,源自田氏得到了當時臨淄“國人”的支持,田家幾代收買人心的舉動,這時候開始得到回報,不但諸多士大夫倒向他們一邊,城中的百姓還自發地幫助他們。政變成功後,田乞擁戴齊悼公即位,自封為國相,從此把持了齊國的大權。
圖窮匕首見
田乞成功奪權,擁戴齊悼公,是田氏代齊的開始,但是這時候的田氏,距離奪取政權,卻還有一段路要走。
此時的齊國,齊悼公完全倚重於田乞。但是國內的舊宗族勢力仍在,田氏雖然控製了軍事、經濟、政治大權,卻還不能任意行事。特別是各種重大決策,雖說國君越發沒存在感,可也要靠國內各宗族集體決定,各個家族間的鉤心鬥角,更是十分多。但田家的力量,卻是蒸蒸日上。
當然這時期最不甘心的,還是已成傀儡的齊國國君們,但是他們的反抗,也是越來越有限。
齊悼公做了四年傀儡後,被鮑氏殺死了,而田乞也在同時期過世,田氏的下一個掌舵人,就是薑氏齊國的真正掘墓人——田常。
田常如何掘了薑齊的墓?還得從齊悼公過世後說起。這堪稱齊景公去世後,薑氏國君最後一次權力反彈。
齊悼公過世後,即位的齊簡公,是由當時的齊國宗族共同推舉上去的,比起前任齊悼公來,齊簡公的權力要大得多,這時候繼承爵位的田常,被齊簡公任命為右相,依然屬於掌握大權的人物。可是擔任左相掣肘他的,就是另一個官員監止,這時期的齊簡公雄心勃勃,意圖解決田氏尾大不掉的問題,而田氏多年來大權獨攬,也引起了許多舊貴族的不滿。一股反對田氏的暗流,正在形成。
更讓齊簡公感到驚喜的是,這位傳說中強大的田常,似乎變得特別謹慎小心,舉手投足都彬彬有禮,對自己更是尊敬有加,根據一些眼線的彙報,這人私底下更極度悲觀,經常感歎自己恐怕熬不過去了啥的,宛如日薄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