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國七雄裏最弱者,韓國比較幸運處,就是攤上個還可以逮著欺負的鄰居鄭國。但偏偏鄭國還不自量力,一開始瞧著韓國弱,竟抱著魏國的粗腿,想著先欺負欺負韓國,這下就招災加速度。公元前408年,韓國拿下了鄭國的重鎮雍丘,公元前385年又拿下陽城,每次鄭國耍威風,就會被韓國一頓暴打。
但當時鄭國,卻還有個安全條件:畢竟是魏國的小兄弟,打狗還要看主人麵,所以每次隻要韓國占了便宜,魏國就要幹涉,一來二去,雖說鄭國國土越來越小,卻總算能勉強維持,但公元前375年,鄭國的好日子終於到頭了,是年魏國與楚國展開了空前慘烈的大戰,動用傾國之力的魏國,也實在難以再管這個小弟了,於是韓國乘虛而入,將鄭國徹底吞並。
然而對韓國來說,滅亡鄭國的最大意義,就是把國都遷到了鄭,好好坐享了鄭國的家業,也奠定了其在戰國七雄裏的位置。而位於山東境內的莒國和鄒國,春秋時期就是小國,到了戰國弱肉強食的年代,更是徹底無法自保,相繼滅亡在楚國之手。同樣滅亡於楚國之手的,還有蔡國、杞國、倪國、曾國,這幾個小國的滅國時間,史料五花八門,基本不可考。
但就在這樣殘酷的時代裏,卻也有個傳奇小國生存了下來:衛國。
這個誕生了商鞅、吳起等一幹傑出變法家的神奇國度,人傑地靈卻國力奇弱,常年處於齊國、趙國、衛國的包圍中,領土不斷被蠶食,到了戰國晚期,隻剩下濮陽這個巴掌點兒大的地方。但幸運的是,由於魏國被秦國擊敗,少了一個傳統威脅,衛國更順利地攀上了秦國的高枝,成了其鐵杆附庸,一直到秦始皇滅六國時,衛國依然存在。直到公元前209年,秦朝都已經風雨飄搖時,這個國家才被秦二世所滅。
胡人國家變化多
除了這些傳統諸侯國外,戰國時期一度活躍的,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小國。
燕國的北方,就有東胡和肅慎,東胡活躍在今天遼寧西部,和燕國之間的戰爭極多,燕國的領土,也因此拓展到遼東地區,設立了漁陽、上穀、遼東、遼西四郡,這四個要地直到漢武帝年間,還是漢朝抗擊匈奴的東線橋頭堡。而與燕國時戰時和的東胡,後來則被匈奴擊敗,一度成為匈奴附庸,後來更分裂成兩個十分有名的民族:鮮卑和烏桓。
比起高調的東胡,肅慎卻低調得多,但就中國曆史來說,他們的影響顯然更恒久,肅慎活躍在長白山以北,自周朝時就與中原有往來,但由於它們離得遠,往來也極少,但他們卻是後來靺鞨和女真的祖先。因此清朝雅克薩大戰前,康熙皇帝致書沙特的交涉國書裏,就有擲地有聲的一句話:肅慎,自古吾北土也!
和燕國一樣,趙國的北麵,也一直是蠻族環伺。比如林胡和樓煩,林胡這個部落,可能名聲不太響亮,但後來的曆史卻極長,先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被趙國一頓猛打後屈服,等到匈奴崛起後,又轉而投向了匈奴,它的名字也換作“丁零”,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還活躍在中國北方。
樓煩的名號,顯然就更響亮了,同樣是被趙國痛打,也同樣後來投降了匈奴,再後來的漢匈戰爭中,他們更是充當急先鋒,與漢朝鐵騎血戰了好幾場,特別是著名的漢朝衛青收複河套的戰役裏,打敗的正是已歸屬匈奴的樓煩部落。漢朝征戰四方的榮光裏,他們好好當了墊背。
而作為戰國最強的秦國,除了要麵對中原六國這些強敵,北方和西方,也同樣麻煩不少。特別是西部,還有“大荔”“綿諸”“義渠”幾個部落。而其中給秦國威脅最大的,當屬義渠。哪怕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已然雄視天下的秦惠文王時代,義渠依舊是秦國坐臥不安的強敵,尤其和其他部族不同的是,義渠十分重視外交,和中原國家關係很密切,特別是每次中原興起聯合抗秦的活動時,義渠也會熱情參加,在秦國後背凶狠捅刀子。特別是東方五國合縱抗秦的時候,義渠也乘虛而入,在西線大肆攻打秦國,把秦國結結實實地驚出冷汗。
這個倔強的強敵,直到秦昭王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72年,秦國才徹底將其滅掉。至於其部族的下落,大多自然融入了華夏族,也有少部分西遷,成為羌族的一支。
然而對秦國來說,他們能夠確立逐鹿天下的絕對優勢,綜合國力遠遠淩駕於中原六國裏任何一國之上,更因為兩個南方鄰居送大禮:巴蜀。
在今天,巴蜀往往用來合稱四川、重慶地區,但在戰國時期,巴蜀卻是兩個國家。一個是建立於成都平原地區的蜀國,另一個是地盤包括今天重慶地區的巴國。從戰國初年開始,秦國就對這兩個國家進行討伐,直到公元前315年,才由名將司馬錯帶兵,將這兩個國家徹底滅掉,把四川大地收入囊中。
對於秦國後來一統天下的進程來說,巴蜀地區的獲得,才是其中最具決定性的一步:秦國獲得了廣袤的糧食產地,更以巴蜀當作重要的戰略大後方,特別是著名的都江堰工程完工後,四川更成為糧食產量豐饒的天府之國。秦國幾次重大戰役,拚的就是糧草的戰略支撐力,特別是著名的長平之戰,正是巴蜀地區的糧食供應,才保障秦國以傾國之兵,打贏了這場慘烈的消耗戰,搬掉了東進中原的最後一個強敵: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