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春秋時代曾經舉足輕重的大國,宋國的地位,自從宋襄公爭霸不成身死後,基本就是打醬油,雖說也曾是夾在晉楚之間,被雙方爭取的力量,可到了戰國年代,就連這點兒價值都一度沒有了。
而且和戰國時代的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一樣,宋國也出了類似的折騰。史稱“戴氏取宋”,也就是在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之間,宋國權臣司城子罕推翻宋桓公自立為王,從此也換了馬甲。這類事情放在春秋年間,還算是個大新聞,但在戰國時代,已經不稀罕了。所以流傳下來,就連具體發生時間,都有不同的說法,十分不引人注目。
但引人注目的人物,就是宋國最後一任國王:宋康王。作為司城子罕的弟弟,此人同樣靠政變上台,把好哥哥打到了齊國去。而且比起耍陰謀的哥哥,這位宋康王卻是個猛獸類型的人物,生得孔武有力,還有一身好武功,所謂“力能屈伸鐵鉤”,放今天參加世界大力士比賽,必然能為國爭光。但放在當時,宋康王要的不是爭光,而是爭霸。上任之後就整頓軍備,而且還開出高價,招攬了不少勇猛武士,外交手腕也鬼機靈,和秦國建立了友好關係,接受了秦國不少幫助,成了秦國安插在中原的一枚棋子。
以秦國當時的打算,就類似狐假虎威,秦國做老虎,宋國借著秦國的威風,在中原招搖一下。沒想到真執行起來才知道,宋康王可不甘心做狐狸,他要做豺狼。
從公元前318年宋康王自立為王起,這個國家就沒消停過,而且出手就令中原六大國震驚了:先向東打敗了齊國,奪了五座城池;接著向南打敗了楚國,擴地三百裏;又向西打敗了魏國,幾場勝利下來,天下震動。
這就好比武俠小說裏,一個窩囊了很久的小子,一出手就接連打趴下南帝北丐東邪西毒,江湖不震驚,肯定沒天理。
但宋康王本人,卻狂得更沒天理,接下來出格的事情就來了:長鞭抽地,弓箭射天,還強迫著官民全喊萬歲,號稱自己就好像太陽一樣燦爛光亮。雷人雷事不斷,把周邊國家鼻子都給氣歪。還給了他一個綽號:桀宋。然而,宋康王自己不知道,他的強大,是建立在一個本錢上的:秦國的支持。列國對他退避三舍,不是因為他強大,而是不願意招惹他背後的那個戰爭魔獸。如果他懂這個道理,至少還能把握個分寸,蹦躂的時間長一點,但遺憾的是,他不懂!
他真以為是自己天下無敵,才嚇壞了列國君主們,於是擴張的速度也緊鑼密鼓,挑釁的對象,竟變成了當時堪與強秦比肩的超級大國:齊國。
其實秦國扶持宋國,要的就是這目標:齊國已經成為秦國東進的最大對手,可兩家偏偏又離得遠,秦國也曾組織過遠征,卻被齊國給打回來,還叫齊國組織聯軍,反過頭把函穀關拿下了,幸虧齊國國內當時矛盾重重,否則真險過剃頭。所以為了對付這強大對手,就得在這強敵麵前拴條狼狗,讓它徹底分心,這樣才好坐收漁翁之利,宋康王就是最好人選。
宋康王一天天地鬧,齊國一次次地忍,終於等到惹了眾怒忍夠了,齊湣王霸氣出手。公元前286年,齊國和魏國、楚國組成聯軍,大舉進攻宋國,一直自我感覺良好的宋康王,這才知道大國不是這麼好當的,幾下交手就被打得稀裏嘩啦,宋國的城池一座座淪陷,這下求和沒用,割地賠款也沒用,三個大國鐵了心:滅的就是你。
這下宋國就慘大了,三大國的強軍戰車一起碾軋而來,眼看徹底頂不住了,宋康王也倉皇逃竄,逃也沒逃掉,被齊國抓住後殺掉,作為周朝就建國的老牌國家,宋國就這樣被瓜分了。
當然就戰國曆史的走向來說,宋國被滅的意義卻極其重大,正是宋國的被滅,才拉長了齊國的戰線,給了秦國、燕國乘虛而入的機會。宋國滅亡兩年後,燕國秦國組織的五國聯軍伐齊,差點端掉齊國的江山。僥幸熬過一劫的齊國,也就徹底失去了與秦國爭鋒的實力。秦國東進中原的最大障礙就此搬開,而自大身死的宋康王,隻是釣餌一顆。
曇花一現中山國
比起越國和宋國的風波,其他好些小國的滅國,卻顯得悄無聲息。
作為周公封地的魯國,雖說也曾在吳起的帶領下,戰國早年還曾讓齊國吃過癟,但總體說來,窩囊挨揍是主流,被齊國胖揍是家常事,連大本營曲阜都眼看保不住,出了曲阜以東,就是齊國的地盤,過得十分風雨飄搖。
就這樣在風雨飄搖中,魯國還是熬過了戰國大部分年頭,直到公元前256年,才被楚國所滅。
而另一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小國,就是中山國。
這個小國在戰國早期,曾是首霸魏國差點崩掉牙的硬骨頭,後者狠拚硬打,才在公元前406年將其滅亡,誰知又是百足之蟲一般,命著實太硬,公元前378年又複國成功。有了第二次生命的中山國,地盤在河北平山地區,也一度煥發了第二次青春,國力出名地強盛,曾把鄰居趙國折騰得苦不堪言。正是因為被中山國的鐵騎打得太頭疼,趙武靈王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胡服騎射!
在完成了這場震撼中國古代史的偉大軍事改革後,一直強硬的中山國,就成了趙國胡服騎射的第一個試驗品,被摧枯拉朽般地滅掉。公元前296年,中山國滅亡。這次,是真滅了。
而在春秋年間號稱首霸的鄭國,則是在戰國時期,淪落於戰國七雄裏最弱的一位——韓國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