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多年慘淡經營後,魏文侯也終於確信,李悝,就是他要找的人才。於是在經曆了數年地方官磨礪後,李悝最終成為魏國重臣,開始全麵推行他的變法主張。
李悝變法內容主要包括四大項:第一是廢除奴隸製時代的世襲製度,根據能力來選拔官吏,取消舊貴族原本享受的世襲俸祿,用來招募賢才,發展生產。這條在魏國,當時還是最容易辦到的,因為韓趙魏的舊貴族勢力,本身就是最弱的,既得利益者極少。這條商鞅後來在秦國遭到極大阻力的改革內容,這時算是順利推進。
第二是正式廢除了中國傳統的井田製,采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墾荒,廢除原本井田製製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許土地私有買賣。同時對國家境內的所有土地進行測評,估算國家的土地產量,製定合理的稅收政策。按照土地的貧瘠標準,分配給農民土地,鼓勵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第三是實行法治,建立完備的魏國法律,對於國家法令、政府職能、官員的升遷獎懲、軍功的獎勵,都做了最完備的規定,這個法律的名字就叫《法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封建製度下的法律。
第四是改革軍事製度,建立“武卒”製,即對軍隊的士兵進行考核,獎勵其中的優秀者,並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戰特點,重新將他們進行隊伍編排,發揮軍隊的作戰優勢。
這四項措施,從表麵上看,似乎平淡無奇,但真實的意義,卻影響深遠。
李悝變法的第一條,是對殘存的奴隸貴族世襲製度的最後顛覆。在經過了春秋末年的一係列動蕩之後,傳統的奴隸主貴族,勢力早已經日益萎縮,而西周時代傳承下來的奴隸世襲製,就是他們最後一層遮羞布,憑借這個製度,他們在戰國的早期,還能夠保持表麵尊崇的地位。世襲製的廢除,使他們最終被曆史所淘汰,徹底淡出了中國曆史的政治舞台。
與此同時,魏國用原本奉養這些社會寄生蟲的開支,向各國招納賢才,從此以後很長時間,當時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幾乎都把魏國作為建功立業的首選。魏文侯統治時期的魏國,形成了英才薈萃的局麵。
李悝變法的第二條,是對中國傳統井田製度的最後顛覆。井田製度經過春秋時代的連續動蕩,早已經名存實亡,也成為奴隸主貴族維護封建製度的一個口實。盡地利之教的實施,使魏國的土地麵積在這一時期如滾雪球一般增長。傳統的奴隸主貴族經濟被徹底打破,大批原本屬於奴隸主貴族的莊田,通過開阡陌的方式轉入了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的手中。魏國經濟的全麵轉型,是在此過程裏完成的。
李悝變法的第三條,影響更加深遠。李悝製定的《法經》,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雛形法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方方麵麵的建製,雖然其內容在今天已經失傳,但是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裏,它都是被後世各類學者推崇的法律典範。
第四條的作用,對於當時的魏國是最直接的。通過“武卒”製度的確立,魏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在當時的戰國軍事界,有“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說法,即魏國的武卒戰鬥力,一度是整個戰國版圖上最強大的。這四條內容的實施,不但在當時成就了魏國的騰飛,也成為不久的將來,諸多變法家奔走列國,進行變法圖強的內容範本。
強悍魏國橫掃天下
作為戰國時代最早的變法,李悝變法的效果是成功的。
在三家分晉的局麵形成以後,三國中最早走上擴張道路的,是趙國和韓國,兩個國家都企圖乘著國家初興的機會趁熱打鐵,盡可能地擴展地盤。但現實是殘酷的,當魏國埋頭發展的時候,韓趙兩國在對外戰爭中處處碰壁,趙國多次被秦國擊敗,韓國更受到了齊國和楚國的夾擊,立國沒有多久,生存局麵卻陡然艱難了起來。
外戰打不好,韓趙兩國還想內鬥,都想著兼並掉對方的土地。在魏文侯埋頭發展的時候,韓國和趙國都曾經通過外交渠道找到魏文侯,提出和魏文侯合作,兼並掉對方的國土。對這些要求,魏文侯不但拒絕,更苦口婆心地勸說,提出現在三晉國家,當務之急不是內鬥,而是集中力量,對外進行擴張。
從當時的局麵看,魏文侯的眼光堪稱長遠:隻要三家能夠相互呼應,共同進退,就能在殘酷的諸侯爭霸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到了一千多年後的北宋年間,蘇轍的《過秦論》中,也同樣提出了類似的觀點:隻要韓趙魏三國是鐵板一塊,就足以擋住秦國東出的腳步,整個中國曆史都要改寫。
然而放在當時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不是韓趙魏三國要阻擋秦國東出,而是秦國哭著喊著,不能讓魏國打進來。
公元前419年,魏國開始了擴張之路,他們的打擊重點,就是西麵的秦國。雖然晉國已經成為“過去式”,但繼晉國後崛起的魏國,依然延續了晉國時代對秦國的擠壓政策。對於像秦國這樣一個尚武成風、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必須牢牢地把它堵在關中平原之外。一旦讓它突破了關中平原的阻礙,對於整個中原諸侯國來說,那都是如洪水猛獸一樣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