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要變法,學李悝(3 / 3)

公元前419年,魏國首先在少梁築城,和秦國邊軍拉鋸,但出師不利,魏國雖然占領了少梁,卻始終無法消滅秦軍,和秦國之間形成了長期相持的局麵。就在這關鍵時刻,魏文侯起用了一個名聲不好的將軍——吳起。吳起因為當年在魯國的“殺妻”事件,一直都是正人君子眼中不齒的小人,但魏文侯用人用其長,就看中了他能打仗的優點。這個決定的效果立竿見影。公元前413年,吳起一舉攻破了秦國的西河防線,擊潰了秦國的西河守軍,將整個西河盡數納入魏國的版圖中來。這場勝利在當時的意義非同小可,魏國占有了秦魏兩國邊境之間的戰略要地,對秦國的戰爭主動權已經形成。對秦國而言,別說是東出進攻中原國家,隻要魏國不來進攻,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西河的失去,引起了秦國上下的震動,咬牙切齒的秦國人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奪取西河,但光有決心是不夠的,李悝變法多年以來的成果顯現了出來,魏國憑借其遠遠優於秦國的經濟實力,可以在戰爭中大打消耗戰,借此來拖垮秦國。到了公元前408年,魏國不但占有了河西地區,更向北占領了陝西代郡,向南奪取了河南三門峽,秦國從關中進入中原的所有要道,至此完全被魏國堵死。秦國不得不暫時放棄了收複西河的打算,轉而在邊境修築堡壘,防禦魏國的進攻。魏強秦弱的局麵,成了戰國初期雙方實力對比的寫照。

在壓製秦國的同時,魏文侯也對南方的另一大強國楚國、東方的齊國進行了打擊。公元前405年,趁齊國田氏宗族內部發生內亂的機會,魏文侯聯合趙韓兩國出兵,斬殺齊國軍隊3萬人,占領了齊國物產豐富的魯西南地區,特別是收複了齊景公當年占領的晉國重鎮聊城。此戰的勝利,使此時正在忙著“代齊”的田氏家族,再次選擇了對魏國的暫時臣服。

齊國後來向周天子要求冊立的文書,也是托魏文侯代呈的。而南方的“超級大國”楚國,也在和魏國的交鋒裏吃了虧,魏文侯不斷南下,攻掠江漢平原的小國,楚國雖然組織過幾次北上,但後來都敗北於魏國的手下。魏文侯在位的時期,原本是“四戰之地”的魏國,卻處在一個四麵揚威的時期。歸根結底,還是魏國率先進行變法嚐到的甜頭。

盛極為何衰

李悝在魏國的變法,不但影響了魏國的曆史,更影響了整個戰國的曆史。從某種意義上說,魏文侯時代魏國的李悝變法,其實就是整個戰國時代變法的試驗田,列國諸侯從魏國的強大過程裏,看到了變法對於國家崛起的重要意義。

從此之後,列國的變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當時幾乎所有開展變法的國家,都把魏文侯和他治理下的強大魏國,作為變法的楷模和目標。而魏國也同樣是戰國變法人才的“培訓學校”,早期在其他國家主持變法的人才們,許多人都在李悝變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比如後來主持了楚國變法的吳起,早年就是魏國李悝變法的助手。而列國變法中最徹底的商鞅變法,也基本是以李悝變法為藍本。這時期的各類變法中,唯一和李悝變法無關的變法行動,應該就是燕國的“複古”改革,這種曆史倒退的做法,引發了燕國本國的一場內亂,險些淪亡於齊國之手。

作為戰國諸侯中第一個吃變法“螃蟹”者,魏國的國勢,在魏文侯在位的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國稱雄於諸侯的50年。西麵的秦國被它打得服服帖帖,東麵的齊國唯它馬首是瞻,南方的楚國遭到它聯合三晉勢力的一次次沉重打擊。雖然與北方的趙國發生過摩擦,但韓趙魏三國中,魏國卻是當之無愧的老大。而在當時整個戰國大勢中,它也是國力最強者。

但魏國這時期霸業的基礎,仍然是脆弱的,因為它沒有稱霸的地理優勢,“四戰之地”的局麵並沒有改變。魏國如果想長久地保持霸主地位,甚至想統一六國、結束分裂局麵,就必須要占據一個戰略製高點,不是向北占有趙國,取得對六國諸侯坐北朝南的優勢,就是要向西或者向東,占有秦國和齊國,取得得天獨厚的地理屏障,否則,魏文侯所奠定的版圖,勢必是不能持久的。

魏文侯過世後,其子魏武侯即位,就在魏武侯登基後的第二年,為魏文侯設計變法大業的老臣李悝也病故了,但這時候的魏國,國力依然在持續上升。魏武侯在位的26年,是魏國對外戰爭比較多的一段時期。

公元前393年,魏國兩線作戰,分別在南線擊敗了鄭國,西線擊敗了秦國,向南和向西都拓展了大片國土。之後,魏武侯與韓趙結成軍事同盟,四處征戰,先後擊敗了楚國、齊國、秦國,但是這以後,它和兩位盟友趙國、韓國,也相繼發生了矛盾,陷入了新的戰爭。這時期的魏國,整整26年來,對外戰爭幾乎未嚐一敗,對四麵的敵人連戰連捷。

魏武侯比起其父親來,雖有軍事才能,但在政治眼光上卻遠遠不及,總迷信武力能夠解決一切。連戰連捷的結果,就是魏國四麵樹敵。在之後的魏惠王時代,國力嚴重虛耗的魏國,雖然有龐涓屢敗諸侯的輝煌,但最終在齊秦兩大國的東西夾擊下,實力日益萎靡,隨著馬陵之戰魏軍被齊軍全殲,魏國的強大地位,最終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