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齊國“奸臣”,一代名相(3 / 3)

孫臏到達齊國後,雖然成為軍師,卻很少拋頭露麵,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訓練軍隊,提升軍隊戰鬥力上。這時期的魏國,在東麵挫敗齊國,西麵阻遏強秦後,開始放心大膽地攻打周邊的趙國和韓國。特別是對於趙國,他更誌在必得,如果占有了位於中原北麵的趙國,對中原諸侯,魏國就會形成“坐北朝南”的優勢戰略地位,當年的晉國就是憑此稱霸江北的。

公元前354年,魏國大舉進攻趙國,趙國無奈之下向齊國求救,在經過了多年對魏國的隱忍後,這次齊威王決定出手還擊了,他以田忌為大將軍,孫臏為軍師,率領8萬精銳火速馳援。

就是在這一戰中,孫臏拿出了他獨特的“圍魏救趙”戰法,不去救援趙國被圍困的都城,相反率軍直撲魏國都城大梁,以攻其必救的戰法牽著魏國鼻子走。魏國果然被牽了鼻子,近10萬魏軍撒丫子玩命趕,在趕到桂陵的時候,被以逸待勞的齊軍包了餃子。士氣高昂的齊軍碰上人困馬乏的魏軍,自然猛虎下山,戰鬥沒有了懸念,齊國大勝!

桂陵之戰是齊國崛起道路上的重要一戰,齊國通過此戰酣暢淋漓的勝利,不但打破了自身多年的“恐魏症”,更向列國諸侯昭示了自己強大的實力。但魏國的元氣並沒有因此遭到損耗。然而,就在桂陵之戰結束兩年後,以為魏國元氣大傷的秦國、韓國、趙國、楚國組成聯軍,趙楚韓三國將魏國主力包圍在襄陵,秦國主力大肆攻打魏國西河邊城。戰鬥起初進行得很順利,多線作戰的魏軍力不能支,陷入到苦戰之中,而秦軍在西線的進展也順利,一路收複淪陷多年的西河失地。但絕境之下的魏軍,再次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魏國先是在襄陵大破三國聯軍,接著火速西進,擊退秦國的入侵,短短數日奔波南北,將兩線的強敵打了個稀裏嘩啦。齊國魏國之間的爭霸,這時還沒有分出勝負。

在桂陵之戰結束後的十幾年間,齊國和魏國都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公元前342年之前,魏國通過連續對外戰爭的勝利,再次確立了它第一軍事強國的地位,而齊國卻在韜光養晦,靜看魏國囂張。

公元前342年,魏國又發動了對韓國的進攻,齊威王火速出手,再次派遣田忌和孫臏為帥出兵救援,這次孫臏故技重演,再次故意進攻大梁,迫使魏國回軍,但龐涓也學乖了,他們並不急於追擊,而是慢慢尾隨在齊國軍隊身後,靜靜地等待著機會到來。

機會終於到來了,龐涓發現,齊國軍隊每天紮營後用的爐灶一天天減少,早習慣軍旅生活的他立刻做出一個自信的判斷:齊國人在崩潰,在逃跑。得到判斷的龐涓火速行動,企圖一舉將齊國軍隊盡殲,他帶領輕騎兵追殺到馬陵道時,卻發現再次上當了,這裏埋伏著大批的齊國士兵,用弓弩不斷地射殺魏國軍隊。痛悔無比的龐涓感歎:“沒想到,我還是讓孫臏這小子揚名於諸侯了。”感歎完畢後,他主動衝向齊軍陣營,繼而身中數箭,隨即壯烈殉國。

經過桂陵、馬陵兩戰,魏國陸續報銷了10多萬魏文侯改革後精心打造的精銳作戰部隊。而齊國的強大,此後與秦國並稱為二帝,一度共享霸權,也是順理成章。

非議在戰後

在齊國本身的崛起過程裏,身為“總理”的鄒忌居功至偉,但也正在這個過程裏,他個人的所作所為遭到了太多非議。鄒忌遭到非議最多的,就是他和田忌的交惡問題,按照《戰國策》上的說法,這兩位同是齊威王勵精圖治的股肱之臣,多年以來卻“不相交”。

史料的說法是鄒忌妒忌田忌和孫臏的大功勞,設計陷害。馬陵之戰後,田忌和孫臏班師凱旋,鄒忌故意設套,假借占卜的名義栽贓陷害,誣陷田忌謀反,結果百口莫辯的田忌逃到了楚國,早就預料到鄒忌不懷好意的孫臏,在事前勸說田忌無效後,也借故離開歸隱了。拜鄒忌所賜,齊國失去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一個算無遺策的軍事家。

後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在許多人眼中,鄒忌立下的那些功勞,也就不值一提了。但在許多史料裏,我們也看到了另一個鄒忌,一個胸襟寬廣,效忠國君,匡扶社稷的鄒忌。在齊國崛起的整個過程裏,他其實是齊國各項國策的設計師,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而陷害田忌的行為,與他諸多“善舉”比起來,看似很矛盾,但其實也很正常。鄒忌性格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陰柔”,凡事講究兜圈子,正麵不行側麵來,放在進諫上,這叫有智慧,放在整人上,這就是狡猾偽善。陷害田忌的行為,就是其中之一。

但比起剛烈的商鞅來,陰柔的鄒忌,下場卻好得多,他的陰柔,給國君留下了“尊重領導”的好印象,凡事給足了國君麵子,又聽話又能幹活,這樣的好幹部自然哪個領導都喜歡。所以齊威王、齊宣王兩代君主都對他信任有加,又升官又封侯。卻也同樣因為他的“陰柔”,齊國變法的效果也是陰柔的。和秦國比起來,齊國變法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在行政製度建設和司法建設上,比起商鞅變法來都差距甚遠。這樣的差別,決定了齊國的變法,隻能依賴於國君個人的素質,而不是整個製度的製約。就是這個差距,決定了齊國不可能在戰國逐鹿中笑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