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最成功的隻能是商鞅(1 / 3)

但是也同樣是秦國的這些條件,讓他具備了改革成功的天然優勢。

首先,秦國沒有中原諸侯國那樣嚴密的奴隸製國家體係。比起中原各國的舊有奴隸製框架,它都差得很遠。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改革,雖然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阻力,但是比起整個行政體製的阻撓,舊貴族個人的阻撓顯然是更容易應付的。而秦國雖然生產組織機構鬆散,生產落後,但是秦國的經濟潛力卻是巨大的。關中平原土地富饒,隻要能夠改革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秦國生產的迅速騰飛,立竿見影的改革效果,會使改革早期的障礙變得一馬平川。

秦國變法的另一個有利條件,是他們的文化。

在中原人眼裏,秦國人是不開化的“蠻夷”,因為是“蠻夷”,秦國的舊貴族,頭腦中條條框框的舊觀念要少得多。在這樣一個鬆散的舊體製上,推倒重來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體製,顯然要比在齊國這樣一個有悠久文化與曆史傳承的國家進行改革容易得多。

比如齊國的改革家鄒忌,他之所以采取諷諫的方式推行自己的主張,並且所有的改革內容表麵上都不涉及齊國國家行政體製的轉變,正是懾於這種根深蒂固的舊體製壓力。

秦國改革成功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力主改革的秦孝公本人。縱觀當時所有諸侯國的國君,幾乎找不到一個像秦孝公一樣,具有如此堅定改革決心的。他能夠給予改革者全力支持和毫無保留的信任,這是任何一個改革者在其他國家,都無法得到的。這種毫無保留的支持,無可複製的信任,來自於秦孝公個人的性格,更來自於他獨特的身世。

秦孝公的家世很特殊,他原本不是秦國王室的正統繼承人。他的家族是秦國王室宗族中較偏的一支,秦孝公的父親公子連,早年就因為主張改革,觸動了國內舊貴族的利益,被趕出國境。後來公子連不屈不撓,利用秦國發生政變的機會突然回國,在經過苦戰後奪取了國君之位。這次政變凶險萬狀,當時的守舊派已經部署了軍隊埋伏在邊境,準備隨時殺掉他,好在軍隊中支持他的軍官臨陣倒戈,這才有驚無險奪權成功。

公子連即秦國曆史上的秦獻公,他在位期間廢除了野蠻的殉葬製度,製定了五家一伍的保甲製度,並且開始初步推廣郡縣製,在全國設立了四個縣來試點。可惜他的運氣很不好,這時候的秦國,東麵麵臨著魏國的威脅。此時魏國正處於魏文侯改革後最強大的時期,秦國在對魏國的戰爭裏,連戰連敗,丟失了整個西河地區。

改革時代的參與者們,大多沒有長遠眼光,對改革的看法一向都是功利的,秦獻公對外戰爭的失敗,也成為保守派質疑改革的理由。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帶著壯誌未酬的遺憾,在憂憤中死去,他21歲的兒子渠梁即位,就是後來締造了秦國變法的秦孝公。

但是也同樣是秦國的這些條件,讓他具備了改革成功的天然優勢。

首先,秦國沒有中原諸侯國那樣嚴密的奴隸製國家體係。比起中原各國的舊有奴隸製框架,它都差得很遠。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改革,雖然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阻力,但是比起整個行政體製的阻撓,舊貴族個人的阻撓顯然是更容易應付的。而秦國雖然生產組織機構鬆散,生產落後,但是秦國的經濟潛力卻是巨大的。關中平原土地富饒,隻要能夠改革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秦國生產的迅速騰飛,立竿見影的改革效果,會使改革早期的障礙變得一馬平川。

秦國變法的另一個有利條件,是他們的文化。

在中原人眼裏,秦國人是不開化的“蠻夷”,因為是“蠻夷”,秦國的舊貴族,頭腦中條條框框的舊觀念要少得多。在這樣一個鬆散的舊體製上,推倒重來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體製,顯然要比在齊國這樣一個有悠久文化與曆史傳承的國家進行改革容易得多。

比如齊國的改革家鄒忌,他之所以采取諷諫的方式推行自己的主張,並且所有的改革內容表麵上都不涉及齊國國家行政體製的轉變,正是懾於這種根深蒂固的舊體製壓力。

秦國改革成功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力主改革的秦孝公本人。縱觀當時所有諸侯國的國君,幾乎找不到一個像秦孝公一樣,具有如此堅定改革決心的。他能夠給予改革者全力支持和毫無保留的信任,這是任何一個改革者在其他國家,都無法得到的。這種毫無保留的支持,無可複製的信任,來自於秦孝公個人的性格,更來自於他獨特的身世。

秦孝公的家世很特殊,他原本不是秦國王室的正統繼承人。他的家族是秦國王室宗族中較偏的一支,秦孝公的父親公子連,早年就因為主張改革,觸動了國內舊貴族的利益,被趕出國境。後來公子連不屈不撓,利用秦國發生政變的機會突然回國,在經過苦戰後奪取了國君之位。這次政變凶險萬狀,當時的守舊派已經部署了軍隊埋伏在邊境,準備隨時殺掉他,好在軍隊中支持他的軍官臨陣倒戈,這才有驚無險奪權成功。

公子連即秦國曆史上的秦獻公,他在位期間廢除了野蠻的殉葬製度,製定了五家一伍的保甲製度,並且開始初步推廣郡縣製,在全國設立了四個縣來試點。可惜他的運氣很不好,這時候的秦國,東麵麵臨著魏國的威脅。此時魏國正處於魏文侯改革後最強大的時期,秦國在對魏國的戰爭裏,連戰連敗,丟失了整個西河地區。

改革時代的參與者們,大多沒有長遠眼光,對改革的看法一向都是功利的,秦獻公對外戰爭的失敗,也成為保守派質疑改革的理由。公元前362年,秦獻公帶著壯誌未酬的遺憾,在憂憤中死去,他21歲的兒子渠梁即位,就是後來締造了秦國變法的秦孝公。

秦孝公雖然年輕,但是家族的傳承,父親為改革辛苦奔忙的一生,他早就了然於心,而他也是一個胸有大誌的人,改革的成功與否,不僅關係著秦國的強大,更關係著父親的遺願。所以,秦孝公在登基後,連續多次發布了求賢告示,希望能招攬到推動改革的人才,他將給這個人才毫無保留的信任,讓他幫助自己締造一個強大的大秦帝國。他很快就等到了這個人才——商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