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懷王在位的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7年的時候,秦國的擴張,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秦國打到了巴蜀地區,已經有了雄厚的大後方,向東南取得了商於之地,正好可以和楚國接壤。戰爭的威脅,已經打到楚國麵前。而在楚國的北麵,老鄰居齊國的實力,也是蒸蒸日上,齊國主動和楚國修好,兩家共同進退,發起對中原的擴張。楚國也借機擴大了不少地盤。
但現實對於楚國來說,也是十分清楚:齊國和秦國之間,楚國必須有所選擇。
愚蠢拉仇恨
正如在連橫合縱中所說的那樣,由於對商於之地的垂涎,以及張儀的花言巧語,楚懷王錯誤地相信了秦國,拋棄了和齊國之間的聯盟。
這次貪財的後果,也是十分嚴重,從此好幾年間,在戰場上被秦國暴打。雖然也是強國,但單槍匹馬的楚國,以軍事實力論,根本不具備單挑秦國的實力。因此幾年下來,商於之地沒有拿到,相反自家的河南和漢中地區,領土大麵積丟失,和秦國之間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而等到秦惠王過世前夕,楚國已經完全被秦國壓製,張儀的權威,更是如日中天,就連他大搖大擺來到楚國,楚懷王都氣得要殺掉這個兩麵三刀的人物,但權衡雙方的實力對比,最後還是恨恨地作罷了。
但就在這個關口,秦惠王的過世,成了楚國和秦國關係的轉折點,同樣也可以說,是楚國重新求生的一個機會。
秦惠王過世後,秦武王繼位,秦國也重複了當年商鞅變法時候的鬧劇:一朝天子一朝臣。早在做太子時,秦武王就和張儀不和,這下反攻倒算,張儀雖然不至於像當年的商鞅一樣被車裂,但在秦國也是待不下去了,倉皇逃到了魏國,做了魏國的相國,一年以後過世。而張儀當年一大政績:壓製楚國,也被秦武王徹底否定掉。秦武王在位時間雖然短,但是秦國和楚國的關係,卻是大大改善。甚至秦武王即位的時候,楚國還專門派官員前來朝賀。
關係之所以要改善,因為雙方都有苦衷,楚國方麵,戰場上吃了多次敗仗,知道了自己的斤兩,哪怕要找秦國報仇雪恥,卻也是需要時間。這不是短期就可以實現的。關鍵是秦國方麵,秦武王的決策,和之前的秦惠王決然不同。秦武王反而要實現長驅直入中原,甚至滅掉周天子的戰略構想。因此秦國的打擊重點,重新又轉到了中原地區,楚國的戰爭壓力相對減少。而且為了確保自己的戰略目標,楚國又成了必需的拉攏對象。
但是秦國消停了,齊國又鬧起來了。
隨著秦武王的登基,一度被秦國壓製的齊國,這時候也活躍了起來。眼看著楚國倒向了秦國,齊國自然知道嚴重後果,於是齊王親自寫信,苦口婆心地勸說楚懷王想清楚:秦國是你的仇人,而且一直在覬覦你的土地,隻有和齊國聯合,楚國才有勝利的可能。
在當時的楚國國內,聯合齊國抗擊秦國的呼聲,也是十分高漲。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屈原。齊國的來信,就好比催化劑一樣,引得楚國國內熱烈回應。楚懷王在經過抉擇之後,終於做出選擇:聯合齊國。
從幾次的反複中可以看出,作為一代國王,楚懷王不缺乏勇氣和追求,但他最為缺乏的,就是堅持的精神,遇到事情優柔寡斷,反複權衡。甚至為了眼前的一點兒小利益,就會改變既定的國策。正是他這樣的左右搖擺,才在之前一次次和秦國的交鋒中,被人牽著鼻子走,一次次葬送了楚國大好的戰略機會。
就在楚懷王再次接受了齊國邀約,實現聯合的時候,考驗接著就來了:公元前307年,宜陽大戰,秦國大舉進攻韓國的宜陽,韓國猛打死磕,竟然讓秦國吃了大虧。但楚懷王卻做出了最醜陋的表現:先答應救援宜陽,誰知卻一直看熱鬧,直到秦國付出巨大代價,攻克了宜陽之後,才大模大樣地擺樣子追過來。這樣一番醜陋表演,以楚懷王自己的打算,就是既不得罪秦國,也不得罪齊國,但造成的後果,卻是全都得罪。而且秦國獲得宜陽的後果,對於整個中原國家來說,都是災難的:秦國又拿到了一個東進的跳板,再次出兵的時候,其戰略選擇也就更加靈活。間接造成這個結果的楚懷王,也就拉足了仇恨。
但對這嚴重後果,楚懷王非但渾然不覺,相反還驚喜於另一個外交勝利:公元前304年,楚懷王與秦國新國王秦昭王在黃棘會麵,史稱黃棘之會。這是楚國與秦國的外交交鋒裏,難得大獲全勝的一次:秦國歸還了楚國的上庸。秦國和楚國的關係,再次進入到蜜月期。
秦國之所以如此示好,一個原因是秦國此時的掌權人宣太後,也就是著名的羋月,正是楚國人。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候的秦國,主要的敵人還是齊國,正需要楚國的支持。有楚國在東麵分散齊國的注意力,才有利於秦國下一步的行動。至於上庸,早晚還是秦國的。
結果就在這次會麵第二年,楚國就招了打。齊國大舉進攻楚國,由此拉開了另一場大戰序幕:垂沙之戰。
齊國之所以要打這一戰,目標也很明確,決不允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出來一個親秦國的楚國。而且對楚懷王這樣的人,親筆信都寫過了,還是換不來他的誠信,那麼隻有用刀兵來教育了。可是真交上手,才知道不好教育。雖然楚國屢次敗北於秦國,但對付齊國,還是有一定的心理優勢的。而且比起當年的驕橫來,這時候的楚國很識趣,戰場在垂沙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襄城。楚國知道齊國戰鬥力強,幹脆就嚴防死守,依托方城拚命抵抗,齊國一下子前進不得。這樣的場麵,當年齊桓公討伐楚國時出現過,後來魏國進攻楚國時也出現過,基本都是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