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楚國為啥會衰落(2 / 3)

而是否要和齊國爭雄,這個問題,楚威王同時也糾結了好幾年。

以楚國開疆拓土的能力,這麼多年引而不發,堅持不介入中原的紛爭,絕不是愛和平,而是楚國深知這幾個強大對手的實力。自己和魏國互相亂鬥了那麼多年,基本都是被魏國壓著打,而今又出來一個剛把魏國打趴下的齊國,楚國現在的實力如何,到底能否在與齊國的爭鬥中占據上風。當時的楚威王心裏真是沒有底。

但是徐州相王事件,卻讓楚威王下定了決心:不能再等了。

齊國已經迫使魏國臣服,秦國又離他們很遠,那麼他們下一個擴張的對象,自然就是楚國了。如果楚國不能先發製人,那麼就很可能像魏國一樣,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上。而且楚威王這個人的個性,也是非常強烈。按照史料的說法,就是“王之為人者,好用兵而甚務名”,也就是十分好戰,而且在乎名分。特別是齊威王這個時候,正在徐州享受被列國尊奉的榮耀,在楚威王眼裏,那更是羨慕嫉妒恨:你憑什麼!

於是在齊國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楚國的進攻猛然打響, 精銳的楚國大軍突然殺到了徐州地區,在泗水大戰中把齊國打得大敗,而齊國還沒有回過神來,趙國、燕國這些國家也紛紛趁火打劫,把齊國一頓亂打,剛剛贏得馬陵之戰的齊國,就這樣受了個挫折。這就是著名的徐州之戰。

從損失上來說,徐州之戰齊國的損失並不大,但是麵子的損失卻叫一個大。楚國反而得寸進尺,甚至趁著勝利的威風,威逼齊國撤掉自己的宰相田嬰。雖說在齊國的巧妙勸說下作罷,但楚國的一鳴驚人,卻是天下皆知。

以《戰國策》的說法,就是:“郢(楚國)為強,臨天下諸侯。”

春秋以後沉浸了很久的楚國,就這樣以一場橫挑齊國的勝利宣告:強大的楚國,王者歸來。而在打敗了齊國之後,楚國的擴張,也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而且楚威王雖然好戰,卻也務實,知道現在齊國也是巔峰時期,可以讓齊國知道厲害,但遠沒有到徹底撕破臉的時候。所以其征戰的對象,反而對準了另外一個鄰居:越國。

說起楚國和越國之戰,歸根結底,還是楚國徐州之戰的後遺症。

吃了楚國的大虧後,齊國是又氣又急,想和楚國全麵開戰,但旁邊還有個魏國,魏國西邊還有秦國,真不是修理楚國的時候。於是就想出了另一個毒招:派使者勸說楚國的鄰居越國,說如果你不打敗楚國,你怎麼能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隻要你能打楚國,齊國願意全力幫助。

本來按照齊國的打算,隻要越國和楚國開戰,不管最後誰贏,肯定兩敗俱傷。隻要打起來,占便宜的就是齊國。

沒想到開戰後的情況,卻叫齊國吃了一驚:傳說中十分強大的越國,碰上新崛起的楚國,卻是十分不經打。公元前333年,楚國和越國開戰,越國一觸即潰,遇到精銳的楚軍,幾乎被打得敗績連連,先前囂張的越王無疆更是一戰斃命。一場齊國精心策劃挑起的戰爭,反而給楚國送了大禮:楚國長驅直入,一口氣吞並了大部分越國故地,實力大為膨脹。

楚國當時的版圖,按照史料的說法: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楚國,版圖甚至已經擴張到了今天的廣西、貴州地區,可以說深入到西南腹地,而其軍事經濟實力,更是樣樣強大,不但是百萬大軍和精良戰甲,糧食也可以支用十年。比起同時期的齊秦兩大國,此時的楚國,確實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這段齊秦爭霸的早期階段,其實可以說是齊秦楚三強鼎立。

巔峰楚懷王

楚國的爭霸事業,在楚威王過世,楚懷王登基後,一度接近了頂峰。

楚懷王登基後,首先下手的目標,就是曾經長期欺負楚國的魏國。公元前323年,楚國大舉討伐魏國,在其令尹昭陽的率領下,一口氣拿下魏國八個城池,勢頭十分強盛。而且眼看著魏國被打得縮手縮腳,昭陽竟然連打下去的興趣都沒有了,幹脆掉轉矛頭,打算去攻打齊國。這下可把齊懷王嚇得不輕,幸虧使者陳珍勸說,才讓楚國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是楚國在整個戰國曆史上,最為風光囂張的一刻:齊國和魏國兩個中原傳統強國,一個被楚國嚇得十分緊張,一個被楚國打得滿地找牙。登基才六年的楚懷王,儼然有了雄霸天下的模樣。

這個強大的楚國,自然也吸引了秦國的注意。

就在楚國耀武揚威,打得魏國焦頭爛額的這一年,秦國的國相張儀,也第一次悄然造訪,在沛縣約見了齊國和楚國的大臣。這也是這位後來和楚國淵源極深的外交家,和楚國打的第一次交道。

然而更加意識到楚國價值的,正是合縱的倡導者公孫衍。當合縱如火如荼開始後,公孫衍也就把楚國當作了重點拉攏對象。而當時另一個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齊國,在齊宣王時代,對抗秦國的熱情也不高。因此很長時間以來,楚懷王就成了合縱的實際主角。

而楚懷王人生裏最風光的時刻,則是發生在公元前318年,也就是公孫衍操縱的第一次合縱攻秦時,韓趙魏燕楚五大國家結成盟約,相約組成聯軍討伐秦國,楚懷王更是從中一枝獨秀,成為五國合縱的縱約長。

但對這莫大的榮譽,楚懷王本人卻興趣不大。一開始的時候,楚國熱情很高,但是經過張儀的外交斡旋,外加這時候的楚國,重點還在於在南方擴張領土,因此認為和秦國衝突的時機並不成熟。於是眾所周知,這一次的合縱,還是以韓趙魏三國為主力,作為領導人的楚懷王,卻是半途而廢,連部隊都沒有派,隻是眼看著韓趙魏三國和秦國廝殺。而實力已經嚴重衰弱的韓趙魏,又怎是強秦的對手,結果被打得大敗。然而隨著韓趙魏等國家,遭到秦國的反複虐打,楚國也越發明白這個悲催的現實:與秦國之間,早晚會有一場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