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楚國為啥會衰落(1 / 3)

然而楚國的運氣,確實不壞。而且其地廣人多決定了,楚國的戰爭潛力極大,哪怕遭受巨大的戰爭傷亡,可是卻有著非常好的作戰縱深,廣闊的長江流域就是楚國的大後方,除非是一鼓作氣將楚國滅掉,否則如果拚相持戰,沒有哪個國家在當時,能是楚國的對手。

楚國和魏國的戰爭,情況就是這樣,在魏國雄霸天下的年月裏,對楚國的戰爭基本勝多負少。但是在楚國強大的戰爭潛力支持下,魏國終於還是沒能突破楚國的防線。到了楚宣王時代,魏國兩邊崛起了齊國和秦國兩大強國,楚國人也就驚喜地發現,一直似石頭一樣壓在自己腦袋頂上的魏國,突然就被人搬開了。

這時候的魏國,與楚國的戰爭打得少,和齊國的戰爭卻是白熱化。正好也是齊國一代英主齊威王在位。新興崛起的齊國和老牌霸主魏國,從此在中原進行了二十多年的鏖戰。終於齊國在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魏國主力,昔日雄霸天下的魏國,從此徹底一蹶不振。

在這場逐鹿中,身在南方的楚國,基本都是奉行韜光養晦的政策,特別是繼楚肅王後登基的楚宣王在位時期,除了賣力求發展,就是忙裏偷閑地跟著齊國打一下魏國,也趁機收複了不少失地。特別是齊國和魏國著名的桂陵之戰中,楚國也同樣趁火打劫,借著援助趙國的名義,奪取了睢水地區的不少土地,實力大大加強。

這段時間楚國的國策,被稱為“休楚”,也就是盡可能地休養生息,靜觀中原地區的變化。三十年裏嚴格執行這個政策的楚宣王,才是之後楚國縱橫戰國舞台,一度呼風喚雨的最重要功臣。

這個休楚的政策有多好,史料可以佐證: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楚國,已經有了百萬大軍和五千裏國土。從這兩樣數字來看,都已經是整個戰國時代最為凶悍的力量。

然而積累了強大力量的楚國,更麵臨著極好的發展機會。隨著馬陵之戰的結束,魏國已經徹底沒有了東山再起的可能,反而成了一塊案板上的弱肉,任憑兩邊的齊國和秦國宰割。楚國的機會,也就隨之而來了。

休息好了就開打

楚威王在位時期,楚國開始結束“休楚”政策,大規模地介入中原紛爭。

當時的魏國,已經被齊國打得遍體鱗傷,既然無力爭霸,也就低頭認輸。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其盟友們,在徐州朝拜齊威王,與齊威王互相承認了王位,這個著名事件,也宣告了當時齊國,幾乎淩駕於東方各國之上的霸主地位。

當然這個浩大典禮,背後也是魏國另一個精明的打算:引楚國入局。

魏國知道,自己夾在齊國和秦國兩大強國之間,國力又嚴重衰弱,隨時都會成為人家宰割的魚肉,一個秦國已經讓自己焦頭爛額,再加上一個齊國,更是疲於奔命。那麼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再引入一個超級強國進來,和齊國亂鬥,魏國才能從中獲利,順利保下自家的政權。而楚國,則是當時關東大地上,唯一一支能和齊國爭雄的力量。

然而楚國的運氣,確實不壞。而且其地廣人多決定了,楚國的戰爭潛力極大,哪怕遭受巨大的戰爭傷亡,可是卻有著非常好的作戰縱深,廣闊的長江流域就是楚國的大後方,除非是一鼓作氣將楚國滅掉,否則如果拚相持戰,沒有哪個國家在當時,能是楚國的對手。

楚國和魏國的戰爭,情況就是這樣,在魏國雄霸天下的年月裏,對楚國的戰爭基本勝多負少。但是在楚國強大的戰爭潛力支持下,魏國終於還是沒能突破楚國的防線。到了楚宣王時代,魏國兩邊崛起了齊國和秦國兩大強國,楚國人也就驚喜地發現,一直似石頭一樣壓在自己腦袋頂上的魏國,突然就被人搬開了。

這時候的魏國,與楚國的戰爭打得少,和齊國的戰爭卻是白熱化。正好也是齊國一代英主齊威王在位。新興崛起的齊國和老牌霸主魏國,從此在中原進行了二十多年的鏖戰。終於齊國在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魏國主力,昔日雄霸天下的魏國,從此徹底一蹶不振。

在這場逐鹿中,身在南方的楚國,基本都是奉行韜光養晦的政策,特別是繼楚肅王後登基的楚宣王在位時期,除了賣力求發展,就是忙裏偷閑地跟著齊國打一下魏國,也趁機收複了不少失地。特別是齊國和魏國著名的桂陵之戰中,楚國也同樣趁火打劫,借著援助趙國的名義,奪取了睢水地區的不少土地,實力大大加強。

這段時間楚國的國策,被稱為“休楚”,也就是盡可能地休養生息,靜觀中原地區的變化。三十年裏嚴格執行這個政策的楚宣王,才是之後楚國縱橫戰國舞台,一度呼風喚雨的最重要功臣。

這個休楚的政策有多好,史料可以佐證: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楚國,已經有了百萬大軍和五千裏國土。從這兩樣數字來看,都已經是整個戰國時代最為凶悍的力量。

然而積累了強大力量的楚國,更麵臨著極好的發展機會。隨著馬陵之戰的結束,魏國已經徹底沒有了東山再起的可能,反而成了一塊案板上的弱肉,任憑兩邊的齊國和秦國宰割。楚國的機會,也就隨之而來了。

休息好了就開打

楚威王在位時期,楚國開始結束“休楚”政策,大規模地介入中原紛爭。

當時的魏國,已經被齊國打得遍體鱗傷,既然無力爭霸,也就低頭認輸。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其盟友們,在徐州朝拜齊威王,與齊威王互相承認了王位,這個著名事件,也宣告了當時齊國,幾乎淩駕於東方各國之上的霸主地位。

當然這個浩大典禮,背後也是魏國另一個精明的打算:引楚國入局。

魏國知道,自己夾在齊國和秦國兩大強國之間,國力又嚴重衰弱,隨時都會成為人家宰割的魚肉,一個秦國已經讓自己焦頭爛額,再加上一個齊國,更是疲於奔命。那麼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再引入一個超級強國進來,和齊國亂鬥,魏國才能從中獲利,順利保下自家的政權。而楚國,則是當時關東大地上,唯一一支能和齊國爭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