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連橫合縱,大國博弈(1 / 3)

導致這次轉性的,正是這位送溫暖的使者,戰國傑出外交家張儀!

這場意外事件開啟的,不是兩個國家的友誼,而是戰國一段波瀾壯闊的外交史:連橫合縱時代。

橫空出世的張儀

張儀的名號,熟悉戰國曆史的朋友,基本都可如數家珍:他出身魏國公族,曾經是鬼穀子弟子,後來周遊列國,卻長期不得誌,還曾在楚國被誣陷偷和氏璧,給打得死去活來,但心態始終特別的好,被楚國人打成一堆爛肉送回家,妻子哇哇哭,他還信心滿滿:隻要我的舌頭沒爛,就是翻身的本錢。

事實證明,他這個信心,絕非胡亂自信。作為戰國頂級的外交家,張儀所擁有的,不隻是犀利的口才,更是長遠的戰略眼光。後來進入秦國,果然得到重用。而接下來對魏國的這一幕,就是其外交才能的生動寫照。

秦國和魏國,雖說各種死仇,但以秦國取天下的戰略目標來說,再強的秦國,也無法麵對同時開戰東方六大強國的後果,何況東方的齊國,也正蒸蒸日上,戰略條件要比秦國好得多。要想真正步步為營,實現吞並天下的目標,必要的時候,就要吐出已經到嘴的肉,拉到自己的鐵杆盟友,第一個對象,就是魏國。

這一次的魏國出使,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先狠狠地打了魏國一巴掌,然後再好好地揉一揉,果然把魏國揉得感激涕零,死心塌地表示要和秦國結成鮮血凝成的友誼。而且立刻就以行動表了決心:魏國把上郡十五縣全數送給了秦國。這個超重大禮,也立刻在秦國國內引來一陣驚呼,本來還遭到頗多反對聲的張儀,這下身份扶搖直上,被秦惠文君任命為相邦。

然而更有麵子的事,則在公元前325年發生了,做了多年國君的秦惠文君,已經不滿足“國君”這個稱呼,眼看著東方齊楚大國的國君都稱了王,自己也十分眼熱,打算趕個潮流也稱個王。其實以秦國的國家實力,早就有稱王的資格,之所以秦孝公到死還是個“公”,秦惠文君威風這麼多年還是個“君”,實在是有難言苦衷:不是沒實力,而是沒朋友。

“稱王”這種事,不是自家改個封號這麼簡單,這是一個重大的身份認定,誰要稱王都是一次重大的典禮,但典禮好辦,捧場必須要有人,自封的王不算數,必須要有同盟小弟來捧場。這樣的稱王,才叫高端大氣上檔次,否則沒人捧場,自己自稱倒也可以,但放在列國中間,那就是個笑柄。

這時候的秦國,雖然實力強大,但還沒有可以拋開一切白眼的能耐,既然要稱王,小弟捧場很重要,可是多年以來,中原國家看秦國,一開始還是嫌他落後,等著商鞅變法實現自強後,卻更嫌他野蠻,總之長期以來,都把秦國看作是虎狼之國。捧場?打死也不幹。

導致這次轉性的,正是這位送溫暖的使者,戰國傑出外交家張儀!

這場意外事件開啟的,不是兩個國家的友誼,而是戰國一段波瀾壯闊的外交史:連橫合縱時代。

橫空出世的張儀

張儀的名號,熟悉戰國曆史的朋友,基本都可如數家珍:他出身魏國公族,曾經是鬼穀子弟子,後來周遊列國,卻長期不得誌,還曾在楚國被誣陷偷和氏璧,給打得死去活來,但心態始終特別的好,被楚國人打成一堆爛肉送回家,妻子哇哇哭,他還信心滿滿:隻要我的舌頭沒爛,就是翻身的本錢。

事實證明,他這個信心,絕非胡亂自信。作為戰國頂級的外交家,張儀所擁有的,不隻是犀利的口才,更是長遠的戰略眼光。後來進入秦國,果然得到重用。而接下來對魏國的這一幕,就是其外交才能的生動寫照。

秦國和魏國,雖說各種死仇,但以秦國取天下的戰略目標來說,再強的秦國,也無法麵對同時開戰東方六大強國的後果,何況東方的齊國,也正蒸蒸日上,戰略條件要比秦國好得多。要想真正步步為營,實現吞並天下的目標,必要的時候,就要吐出已經到嘴的肉,拉到自己的鐵杆盟友,第一個對象,就是魏國。

這一次的魏國出使,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先狠狠地打了魏國一巴掌,然後再好好地揉一揉,果然把魏國揉得感激涕零,死心塌地表示要和秦國結成鮮血凝成的友誼。而且立刻就以行動表了決心:魏國把上郡十五縣全數送給了秦國。這個超重大禮,也立刻在秦國國內引來一陣驚呼,本來還遭到頗多反對聲的張儀,這下身份扶搖直上,被秦惠文君任命為相邦。

然而更有麵子的事,則在公元前325年發生了,做了多年國君的秦惠文君,已經不滿足“國君”這個稱呼,眼看著東方齊楚大國的國君都稱了王,自己也十分眼熱,打算趕個潮流也稱個王。其實以秦國的國家實力,早就有稱王的資格,之所以秦孝公到死還是個“公”,秦惠文君威風這麼多年還是個“君”,實在是有難言苦衷:不是沒實力,而是沒朋友。

“稱王”這種事,不是自家改個封號這麼簡單,這是一個重大的身份認定,誰要稱王都是一次重大的典禮,但典禮好辦,捧場必須要有人,自封的王不算數,必須要有同盟小弟來捧場。這樣的稱王,才叫高端大氣上檔次,否則沒人捧場,自己自稱倒也可以,但放在列國中間,那就是個笑柄。

這時候的秦國,雖然實力強大,但還沒有可以拋開一切白眼的能耐,既然要稱王,小弟捧場很重要,可是多年以來,中原國家看秦國,一開始還是嫌他落後,等著商鞅變法實現自強後,卻更嫌他野蠻,總之長期以來,都把秦國看作是虎狼之國。捧場?打死也不幹。

但張儀這樣幾次慷慨大回饋,稱王的問題卻一下子解決了:魏國和韓國在秦國的大棒加安撫下,都死心塌地做了小弟。捧場自然不是問題。公元前325年4月,秦惠文君的稱王大典霸氣上演,魏國和韓國的國君不但親自前來朝賀,更在眾目睽睽之下,做出一個十分驚愕的行為:兩位國君當場為秦王駕著有王位標誌的馬車,在各國來賓中間招搖過市。消息傳開,列國一下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