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但是確立了秦王的國王身份,更是確認了秦國對於韓國、魏國的霸國身份,從此以後,秦國吞並中原,終於有了可靠的小弟打手,它不再是一個人戰鬥。這時候的秦惠文君,也就更名為我們熟悉的秦惠王了。
這一係列榮光的實現,正來自於張儀的巧妙籌劃,他的聲望在列國之間,更是如日中天。可作為一個魏國人,身在秦國當官的他,遭受的非議刁難一直也不少,人生事業越發展,身邊就越發招來仇恨的目光,其中一位,就是公孫衍。
同樣也是魏國人,同樣也是在秦國實現了人生騰飛,享受高官厚祿,同樣更都是著名外交家,但公孫衍對張儀的恨意,真是由來已久。
首先是個競爭問題,兩人專業相同,籍貫相似,還都在一個國家奮鬥,相互之間真個是針尖對麥芒,無奈老薑不敵新蔥,當年作為前輩的公孫衍,自從遇到後輩張儀,人生就急轉直下,昔日執掌大權的他,在秦國越發邊緣化,終於徹底待不下去了,含恨出走跑去了魏國。
公孫衍去魏國的事,一開始張儀也沒介意:秦國你都待不住,魏國你能翻起什麼風浪?但萬萬沒想到,正是這一次出走,改變了張儀親自操盤,原先順風順水的連橫政策。因為早就在暗地研究張儀的公孫衍,總結自己在秦國失敗的教訓後,終於做出了一個針尖對麥芒的選擇:你連橫,我合縱!
既然你的連橫,就是到處拉盟友,建立秦國自己的聯盟,那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在列國之間奔走,呼籲中原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抗擊秦國的進攻!
當然,這個重要的戰略,風險性也極大,初到魏國的公孫衍,雖然也立刻得到了魏國的重用,卻也先暗自收起了鋒芒,先沒有對秦國發難,相反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燒向了趙國。
說起這件事,其實是身為魏國大臣的公孫衍和身為齊國將軍的田朌,打算各自紅臉白臉,說服自家國君拍板同意,一道出兵攻打趙國。公孫衍對這個大事,信心十足,上來就告訴田朌:回去給你家國王說,出兵五萬人,保證把趙國打趴下。田朌驚得差點合不攏嘴:“五萬人?您當齊國是你家開的呢,說得倒容易?”誰知公孫衍信心十足:“就給你家齊王說要五萬人,少一個人也不幹!”為啥這麼堅決,明知難還要獅子大開口?公孫衍解釋說,您如果說得太簡單了,國君們肯定不信,認定你是在忽悠人,隻有把事情說得既充滿誘惑力又困難,才能激得這些人下本錢。
事實果然證明,公孫衍對於國王們的心術揣摩,簡直到了精準得恐怖的地步。田朌回去一學說,齊王眼皮子都不眨,當場就批了五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趙國,這下齊魏合兵前後夾擊,一口氣拿下趙國的大片土地,齊國擴充了實力,魏國更補回了被秦國宰割的損失,卻叫剛剛登上王位的一代英主趙武靈王,王位屁股還沒坐熱,就結結實實吃了個癟。
當然比起國土的收獲來,最大的收獲卻是在戰場外:魏國徹底修複了和老對頭齊國的關係,在和秦國修好的同時,也傍上了齊國這棵大樹。生存環境一下大好。
公孫衍的名號,也一下子在中原大地響亮起來。然而遠在秦國的張儀,陰冷的目光也投射過來。
作為這個時代頂級的外交家,張儀最不缺少的,就是嗅覺。公孫衍打趙國的事,放在一般人眼裏,基本和秦國八竿子打不著,然而張儀卻立刻洞察,這個老對頭想幹什麼。
於是公孫衍剛燒了第一把火,張儀這邊就一陣風暴襲來:公元前324年,張儀親自率領秦軍,大舉進攻魏的領土陝地,消停沒多久的秦魏關係,一下又戰火重燃,結果魏國一如既往地不經打,不但國土很快淪陷,而且當地的老百姓,也被張儀驅趕,全都趕到了魏國。一時之間,整個魏國西部邊境上,到處都是難民紮堆。
張儀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要把陝地經營成軍事要塞,作為秦國東進的另一個跳板。而更重要的目標,就是給魏國施加壓力。幾下子進攻手段轟轟烈烈,正把魏國燒得焦頭爛額間,一個暗流也悄悄襲來:約齊楚大臣在江蘇沛縣相會。
對於正在忙活合縱的公孫衍來說,這個暗招才叫釜底抽薪。公孫衍一直苦心經營的,就是以魏國為紐帶,實現中原國家聯合抗秦的合縱局麵。結果被張儀一下子洞察到了,先朝其中最強的齊國和楚國下手。隻要這兩個國家不上公孫衍的“賊船”,合縱基本就是廢。
在張儀看來,自己這個計劃,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先以痛打魏國亮了肌肉,然後又施以恩惠,拉攏齊楚,高明的手段外加秦國強大的實力做底氣,公孫衍你還能蹦躂起來?
誰知接下來的事,卻給了得意沒多久的張儀當頭一棒:公孫衍麵對張儀的拆解,竟然見招拆招,放出了一個大招:五國相王。
你秦國當初拉攏魏國,就是為了稱王,那我也有樣學樣,你不過是拉來了韓國、魏國當小弟,我這裏來個更大動作:五國相王。
這一招厲害在哪兒?雖然和秦王稱王內容一樣,可性質不同。秦王稱王,要的是韓國、魏國來做人肉背景,但五國相王卻不同,大家是互相稱王,結成戰略同盟,一起對抗秦國的進攻。
可這看上去很厲害的招數,真執行起來卻出了問題:參加五國相王的國家,分別是趙國、韓國、魏國、燕國、中山國。前四個國家問題不大,偏偏中山國也摻和進來,立刻招來了不滿聲。其中最不滿的,正是公孫衍一直在努力傍上的齊國。作為東方僅有的能抗衡秦國的力量,齊國眼眶子也高,看到小小的中山國也來稱王,立刻深感丟不起人,竟然要聯合魏國廢掉中山王的王號,卻也被魏國拒絕。結果一場本來抗秦主題的“相王”活動,啥事還沒幹,自己就先掐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