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當就上當吧,我們秦國人可不是嚇大的,我們是打仗打大的,不就是打仗嗎?什麼兵法虛實,無非就是時間倉促點,地方偏點,有啥?照樣打!在短暫的驚愕裏清醒過來的秦國人,火速集結部隊,準備迎戰,一場大戰就要打響。秦國人這時候還是很有自信的,你趙奢來得快不假,可你自己也玩大了,你們脫離輜重部隊快速奔襲,糧草後勤全跟不上,如果不能在短時間裏打敗我們,全軍覆沒的可就是你了。
秦國人知道,趙奢更知道。戰鬥開始後,秦國人的對策很簡單,全軍結成重甲軍陣,用長戈兵和弩兵護衛,以弓弩阻擊趙國的騎兵,隻要能頂住趙國的騎兵,拖個三五天,你趙奢就死定了。但開打之後,秦國人卻又被“閃”了一把,沒有什麼騎兵衝鋒,也沒有馬刀砍殺,一群趙兵隻在對麵搖旗呐喊,擺出全麵進攻的架勢,卻連箭都不放一支。秦軍暈了,要打你就打,不打你就滾,在這裏耍什麼二百五?
趙奢當然不是為了耍二百五,就在秦軍一頭霧水的時候,突然一個噩耗傳來:北山讓趙奢搶占了。
秦軍這才明白:“又上當了!”
這一戰秦軍本來的戰術,就是圍點打援,卻被趙奢算計了一把,忽悠了一下,無非是丟點臉。但臉可以丟,這個北山不能丟。北山是此戰的絕對製高點,得到了北山,也就得到了整個戰爭的主動權。秦國是步兵多,趙國是騎兵多,幾萬騎兵從高山上憑速度橫衝下來,那陣仗,就跟今天轟炸機高空轟炸一般!
結果,秦國人被“炸”慘了,偷襲北山成功後,趙奢隨即發動了總攻。精銳騎兵從高山上直衝秦軍,迅烈的速度和精準的射殺,一下子就把秦國的弩箭重步兵軍陣衝得稀爛,天下無敵的秦軍,第一次體會到全線崩潰的滋味。趙國的戰馬在衝鋒,趙國人的馬刀在拚命砍殺,戰無不勝的秦國人,卻在崩潰,逃命……
閼與之戰,是商鞅變法以來,天下無敵的秦國軍隊遭到的最慘重失敗。在戰局不利的局麵下,臨危受命的趙奢,以他精密的算計,虛虛實實的表演,一往無前的氣概,堅決果敢的勇氣,一步一步,將秦國人算計進了死地,然後聚而圍殲。這一戰秦國的傷亡數字,各類曆史書上的記錄都很模糊,有說幾萬,有說五萬,但毫無疑問,這是秦國人遭受的最大傷亡。此戰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原本目中無人的秦軍,以後好像患上了“恐趙症”,多年以來一直不敢再度東進。
不打無準備之仗
作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趙奢也有自己的軍事理念,他的軍事理念歸納起來就是七個字:不打無準備之仗。
閼與之戰,展現了趙奢比廉頗、樂勝等當時名將更果斷的一麵,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
他的原則是,沒有必勝把握的戰鬥,堅決不打;所帶的軍隊如果沒有對敵人的絕對優勢,也不能打。打仗的時候,要千方百計地消耗掉敵人的銳氣,磨滅敵人的士氣,把敵人拖得七葷八素之後,在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之後,以最小的代價,收到最大重創敵人的效果。
閼與之戰,就是一場把趙奢的智慧、勇氣發揮到水乳交融的戰鬥。在當時的趙國名將中,如果說廉頗是一個最出色的防禦者,那麼趙奢就是一個最出色的進攻者。此戰對於秦國的另一大影響是:被趙國騎兵砍得七零八落的秦國人,從此也開始高度重視騎兵建設,他們利用關中平原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以及秦國人在畜牧方麵的豐厚儲備,很快擁有了一支足夠和趙國爭鋒的騎兵部隊。騎兵,這個戰國時代中原軍隊的“舶來品”,從此在中原各路軍隊中更廣泛地推廣開來。
然而,在閼與之戰之後,因其卓越戰功,趙奢被賜封為馬服君,成為與廉頗、樂勝等人齊名的趙國頂級戰將。在此戰結束之後,秦國因為傷亡慘重,一時不敢東進,趙國的邊境也就消停了。沒仗打的趙奢,人生中最後的時光,主要就是教育孩子,他的寶貝兒子,就是後來被稱作紙上談兵的趙括。
但這人到底是不是真廢,卻要說說著名的長平之戰!